从后殖民翻译看《女勇士》的文化身份构建
本文关键词: 流散 文化翻译 文化身份构建 汤亭亭《女勇士》 出处:《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身份一直是流散文学,尤其是华裔美国文学备受关注且热议的一个话题,但从翻译的视角审视文化身份的论著,目前尚不多见。与许多华裔美国作家一样,汤亭亭借用文化翻译以完成后殖民语境下的跨文化写作,并成功在美国主流社会立足。通过杂合,她用独特的改写与重塑,融合不完整的"中国"文化记忆与其身处的美国文化,对英语这一完整的连续的整体发出挑战,也激发读者参与到文化翻译当中。她成功地再现了异域"中国"文化,也构建了本土的美国文化。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 cultural identity has been a topic of popular literature , especially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 but it is not uncommon . Like many Chinese American writers , Tang Tingting borrowed cultural translation to complete cross - cultural writing in post - colonial context . It also inspired readers to participate in cultural translation . She successfully reproduced the exotic " China " culture and built native American culture .
【作者单位】: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基金】: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11YBA132)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全球化语境下,流散写作备受热议。身体与灵魂都在跨界中不断寻求定位的华裔美国作家因符合流散文学的跨界性、混合性和翻译性的特点而再次成为文化文学研究的焦点。由于故国的无法企及以及本土不能完全实现的“同化”或归属使得汤亭亭、谭恩美等一些颇具代表性的华裔作家一方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光林;翻译与华裔作家文化身份的塑造[J];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04期
2 童明;家园的跨民族译本:论“后”时代的飞散视角[J];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伯林;;从遮蔽走向开放的叙事选择——从汶川大地震看媒体叙事的进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骆萍;;翻译与对外汉语——一种后殖民视角[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3 李萍;;女性主义翻译观及其对翻译理论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4 彭川;;解释学视角下的女性主义译论及其局限性[J];安顺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 马强和;;尊重他者——论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的伦理观[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6 银河;文军;;后殖民主义语境中思翻译[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朱康;;帝国主义与帝国主义地形志——福柯、斯皮瓦克、杰姆逊之间的两次“对话”[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6年02期
8 黄江萍;带着镣铐的舞者——透视女性主义翻译[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6期
9 张福安;王晓玲;;西汉诏书的制度性变更与专制主义的加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10 文月娥;;副文本与翻译研究——以林译序跋为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费小平;;“语际书写”/“跨语际实践”:不可忽略的文化翻译研究视角[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聂文娟;;现代语言建构主义及“实践性”的缺失[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锷;Homi Bhabha后殖民理论阐释及其对翻译研究启示的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惠玲;话语维度下的赛义德东方主义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周小玲;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桂兰;论重译的世俗化取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彭爱民;忠实于源语文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毕澜潇;从伪译研究视角解读《第三只眼睛看中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周思谕;清末民初对《福尔摩斯探案集》的译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娟超;从翻译的政治角度来看归化和异化[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小静;文化飞散视角下的翻译策略—林语堂《浮生六记》个案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黄苗;权力话语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马晓云;从对话意识看林语堂英文创作中的翻译现象[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余秀婷;从词汇层面看儿童文学的翻译[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雷娜;翻译中的意识形态分析以中国八十年代的翻译活动为例[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9 陈晓芳;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角度看《简·爱》汉译本中译者主体性和女性身份[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10 赵子明;文化身份寻求的困境[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光林;;文化翻译与多元视角:澳大利亚华裔作家布赖恩·卡斯特罗(高博文)访谈[J];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01期
2 王任;;文化翻译与美国华裔文学——以《女勇士》与《等待》为例[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S2期
3 黎跃进;;东方古代流散文学及其特点[J];东方丛刊;2006年02期
4 顾益萍;;试论流散文学的异质文化性[J];考试周刊;2011年26期
5 丰云;;流散写作:文化的翻译——以林达、薛涌为例[J];德州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王宁;全球化理论与文学研究[J];外国文学;2003年03期
7 席欢欢;;流散写作研究综述[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2期
8 刘宏凤;;试论全球化时代流散文学的比较文学意义[J];集宁师专学报;2007年03期
9 孟昭毅;;流散写作:东方文学研究新垦拓的沃土[J];东方丛刊;2006年02期
10 李新云;;女性主义性别视角下的流散文学研究[J];理论与现代化;2009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深圳特区报 刘莎莎 实习生 曾泓;全球化催生文学“流散热”[N];深圳特区报;2011年
2 焦莉君;“印度现当代文学与后殖民主义”课题结项[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3 陈榕;他为西方读者举起一面有异域色彩的“东洋镜”[N];文艺报;2008年
4 徐鲁;倾听人类灵魂的声音[N];中华读书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杜涛;“此”与“彼”:后殖民视阈下的流散美国华人文学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任一鸣;蒋彝作品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张萍;高罗佩及其《狄公案》的文化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4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5 丰云;论华人新移民作家的飞散写作[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车金双;文化翻译视阈下美国当代族裔女性小说研究[D];济南大学;2011年
2 陈春霞;流散文学的文化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3 田丰;美国华裔文学中“新东方主义”的反思和超越[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杨丽英;V.S.奈保尔:文学世界的漂泊者[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斐;叙事颠覆和华裔美国人的第三空间身份建构[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熊海霞;流散的困惑—解读《爱的痛苦》的艺术特色[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7 刘中伟;丽塔·达夫诗作中的“流散”主题[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琼;流散者的困惑与追寻[D];广东商学院;2011年
9 唐逸馨;构建理想的流散身份[D];苏州大学;2011年
10 韩美花;许莲顺的《蝴蝶》与梅里美的《塔芒戈》中的空间结构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474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447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