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黑夜发明了我们的心——评《心的岁月:策兰、巴赫曼书信集》

发布时间:2018-01-21 13:24

  本文关键词: 巴赫 奥斯维辛 书信集 战后德国 文学史地位 大屠杀 幸存者 发明 犹太人 纳粹 出处:《中国图书评论》2013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保罗·策兰,犹太后裔,20世纪最重要的德语诗人,父母都死于奥斯维辛集中营,而他自己也是大屠杀的幸存者和流亡者。英格褒·巴赫曼,二战后德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父亲曾是纳粹军入,她自童年起,就对纳粹历史深怀厌恶和恐惧,并对犹太人有着原罪般的"负罪感",这种复杂的情感持续了巴赫曼的一生。1948年,奥斯维辛历史两端的策兰和巴赫曼相识于
[Abstract]:Paul Zelan, the most important German-speaking poet of the 20th century, whose parents died in Auschwitz, was himself a Holocaust survivor and exile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oets in the history of German literature after World War II, her father was once a Nazi army. Since her childhood, she has been deeply loathed and feared about Nazi history, and she has a sinful sense of guilt towards Jews. This complex emotion lasted Bachmann's life. In 1948, Zelan and Bachmann met at both ends of Auschwitz's history.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分类号】:I106-5
【正文快照】: 保罗·策兰,犹太后裔,20世纪最重要的德语诗人,父母都死于奥斯维辛集中营,而他自己也是大屠杀的幸存者和流亡者。英格褒?巴赫曼,二战后德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父亲曾是纳粹军人,她自童年起,就对纳粹历史深怀厌恶和恐惧,并对犹太人有着原罪般的“负罪感”,这种复杂的情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明燕;凯尔泰斯的奥斯维辛情结[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王久辛;奥斯维辛的黄昏(外一篇)——访问波兰后记之一[J];绿风;2005年04期

3 范欣;谁杀害了女主人公?——浅论《苏菲的选择》的负罪主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邢文花;;寻找失落的命运——评凯尔泰斯《无命运的人生》[J];新世纪文学选刊(上半月);2008年08期

5 王丽;;马丁·莫泽巴赫的《月亮和女孩》[J];外国文学动态;2008年05期

6 余虹;奥斯维辛之后:审美与入诗──中西审美诗学批判[J];外国文学评论;1995年04期

7 雷克昌;刘兰平;阎泽川;;脸谱[J];文史月刊;2011年07期

8 胡开奇;;启蒙时代的序曲——伊泰默·摩西的《巴赫在莱比锡》[J];戏剧艺术;2007年02期

9 连钢;萨特两部未发表过的作品出版[J];译林;1983年04期

10 晓男;;《特罗洛普书信集》[J];读书;198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王建平;;历史的回文[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2 杨丽娟;;《二手烟》中扭曲的母爱[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林文静;;罗莎的自我——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读小说《大披肩》[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颜蓓蕾;;浅析《微光闪烁世界的继承者》逃避主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唐岫敏;;传记视野中的书信[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钟燕;;风信子花的芬芳:评瑞秋·卡森书信集[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邢丽娜;;《温柔的手》中外祖父川可的形象分析及其教育意义[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家新;嘴唇曾经知道:策兰与巴赫曼[N];中华读书报;2010年

2 殷实 书评人 姚姚 雪海;我总是想到奥斯维辛[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3 特约撰稿人 钟志清;写作是了解人生的一种方式[N];中华读书报;2010年

4 徐贲;为黑夜作见证[N];南方周末;2007年

5 程巍;大江健三郎之苦难史[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孔德明;《朗读者》——一个残酷的爱情故事[N];文艺报;2000年

7 楚文;意大利名作家利瓦伊遗作出版[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8 林斌;乔伊斯·卡洛尔·欧茨的犹太寻根[N];中华读书报;2006年

9 云也退;诺曼·马内阿:接受现实[N];文汇报;2008年

10 骆陀;上帝与被放逐的作者[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胡越;身份与写作——德语国家年轻一代犹太裔作家叙事作品研究[D];北京大学;2009年

2 申劲松;后大屠杀意识中的犹太维系与普世化反思[D];西南大学;2013年

3 朴玉;于流散中书写身份认同[D];吉林大学;2008年

4 郑霞;“没有新的语言就没有新的世界”—巴赫曼小说中的语言批判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批判哲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丁玫;艾·巴·辛格小说中的创伤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6 陈娴;种族的记忆,,文学的救赎[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成;朝鲜古曲诗话批评方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8 施显松;出入历史之境[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铮铮;事实与观点[D];青岛大学;2007年

2 寇芙蓉;历史与现实之间—《朗读者》与“平庸的恶”[D];海南大学;2011年

3 蔡玉文;去神话与“另一种”记忆中的“大屠杀”[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4 代丽君;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史观[D];湘潭大学;2010年

5 赵菁;英格博格·巴赫曼短篇小说集《同声》中的生存危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6 王文婷;巴赫曼早期短篇小说中对当代生存主题的表现[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朱钰;善与恶:《白色旅馆》对于大屠杀的后现代主义反思[D];兰州大学;2010年

8 王兴盈;内敛与外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管艾艾;早期华裔美国文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10 郝玉梅;《苏菲的选择》中的创伤与复原[D];兰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515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4515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6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