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人格与生命的毁灭——以弗洛伊德的三我理论解读《心》中先生自杀的原因

发布时间:2018-01-22 18:54

  本文关键词: 夏目漱石 弗洛伊德 三我理论 出处:《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心》是夏目漱石最为引人入胜的作品。他以弗洛伊德的三我理论为基础,阐述了《心》的主人公———先生痛苦的心路历程。在本我的驱使下,先生用卑鄙的手段害死了好友,不得不接受超我的惩罚;本应居间协调本我与超我的自我,在两者的暴力压迫下不仅无所作为,反而成为本我作恶的帮凶和超我肆虐的奴仆。最终,先生在超我的逼迫下精神崩溃,自杀而亡。
[Abstract]:Heart is Natsuke's most fascinating work. Based on Freud's three-self theory, he expounds the painful course of mind of the protagonist of "Heart", driven by the ego. The gentleman has killed his good friend with mean means, had to accept the punishment of superego; I was supposed to mediate between the ego and the superego ego, not only did nothing under their violent oppression, but also became the accomplice of the ego evil and the slave of the superego. Finally, the gentleman collapsed under the pressure of the superego. Commit suicide and die.
【作者单位】: 武汉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313.074
【正文快照】: 长篇小说《心》是日本近代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徐缓沉静而又撼人心魄的笔调,描写了爱情与友情的冲突,利己之心与道义之心的较量,展现了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矛盾、彷徨、无助的精神世界。一、罪恶的本我小说《心》的主人公———先生出生在有着悠久东方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素;;夏目漱石《心》中的“明治精神”[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张书义;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述评[J];天中学刊;1998年04期

3 杨永明;蒋一斌;;弗洛伊德的个性心理学思想述评[J];心理学探新;198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童燕芳;;窦娥三桩誓愿的弗洛伊德式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9期

2 沈洋宇;;堕落中的超越——解读《习惯死亡》中的畸形情爱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3 肖晶;;心理学视角下的凯瑟琳·恩肖形象再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4 钟瑛;;《飘》中女主人公斯佳丽的人格结构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5 霍晨静;刘芳婧;;《古舟子咏》与《黑猫》中的罪行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6 陆涛;;从“韵味”到“震惊”——再论本雅明的艺术现代性理论[J];北方论丛;2011年02期

7 彭予;从《梦歌》看约翰·贝里曼的自杀[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孙旭;“二拍”中情爱女性之人格结构探微[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9 商磊;“蓝极速”网吧纵火案的社会学分析[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孙淑桥;;弗洛伊德本能论视野下的自由[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梅祖蓉;历史,文化与人格[D];武汉大学;2010年

2 张霁月;新中国革命题材电影中的寡母寓言(1949-1978)[D];上海大学;2011年

3 邱忠文;劳动、爱欲、自然与艺术[D];复旦大学;2011年

4 王森波;同性婚姻法律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赵翠兰;精神追寻:农民工子女的语言与自我认同[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倩;媒体时代大、中学生处理暴力和色情信息的德育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7 幸洁;性别表演—后现代语境下的跨界理论与实践[D];浙江大学;2012年

8 陈志烨;一般社会中的劳动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9 卢寿荣;李渔戏曲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徐仲佳;性爱问题:20年代中国小说的现代性阐释[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研;论人物的病态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焦金梅;大专生的嫉妒及其与情绪调节、应对方式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危岩;税务文化建设中的人本管理思想运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玉香;我国民办高校德育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刘娟;窥探人性深处的奥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凯;《心》中的农村青年问题[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白杨;灵薄狱之变[D];西北大学;2011年

8 明敏;精神分析理论与圣经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卢桂娟;论张承志创作体验的变化[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晓强;《墨子》环境伦理思想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长敏,徐明真;在激流中苏醒独立——评夏目漱石、森鸥外的文明开化观[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5年03期

2 何少贤;夏目漱石的“F+f”文学公式[J];外国文学评论;1998年02期

3 臧运发;夏目漱石早期思想浅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4 李素;析夏目漱石后“三部曲”中人物爱情的“脱轨”现象[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5 叶琳;对明治末期知识分子心灵的探索——试析夏目漱石的小说《心》[J];外语研究;2003年04期

6 王燕;从"品水评山卧草庐"到"空中独唱白云吟"——试说夏目漱石的汉文诗创作[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7 倪玉;;对利己主义的无情揭露和鞭挞——夏目漱石的《心》试析[J];日本学论坛;1986年01期

8 韩贞全;从“三部曲”看夏目漱石的精神世界[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5期

9 刘立善;论夏目漱石《其后》的爱与“自然”[J];日本研究;1999年01期

10 李元亮;鲁迅与夏目漱石[J];日语知识;2002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光辉;;试论夏目漱石的禅诗意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郑贤军;;论《送菜升降机》中的玩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肖惠萍;;《另一次死亡》的话语批评与反批评[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吕涵;周晓芳;;从心理分析角度试析《赤裸的心》及《蛇》[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金艳霜;;从“自我”到“死亡”:论《悲惨事件》中的达菲先生[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张胜兰;;《虹》中人物之间的伦理关系[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董艺;;论《娜嘉》中的超现实主义写作原则[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于荣胜;;日本近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9 李双艳;;自我之困境——浅析剧作《天边外》中人物的悲剧[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张洁;;从叛逆到妥协——用心理分析法解读霍尔顿[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尼尔斯·威克伦德邋凌云;弗洛伊德为何未获诺贝尔奖?[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欧南;夏目漱石与《梦十夜》[N];黑龙江日报;2004年

3 顾杏娣;当达·芬奇遭遇弗洛伊德[N];中国教育报;2006年

4 林少华;夏目漱石和他的《心》[N];文汇报;2000年

5 张秋红;夏目漱石的《我是猫》[N];中华读书报;2001年

6 【日】岛田雅彦;文学与城市的未来[N];文艺报;2011年

7 李日税;失落的童年[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8 马小虎;用“心”去死[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9 匡钊;与久违的智者重逢[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10 赵建中;弗洛伊德学说遭批判[N];中华读书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光贞;夏目漱石小说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2 张小玲;夏目漱石与近代日本的文化身份建构[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3 王保中;欲望际[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李玉双;夏目漱石文学创作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5 陈雪;批判、焦虑、探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6 泊功;日本式的东方学话语—近代日本汉学与中国游记[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宝鸿;通往自省的道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郑礼琼;从叙述形态论近代主体的建构与他者的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田野;《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多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田亚曼;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阈下莫里森小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岩;个人与社区:解读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中个人悲剧的原因[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2 姜玉平;冲突与和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周秀芳;浅析D.H.劳伦斯的俄底普斯情结[D];四川大学;2007年

4 潘瑜;弗洛伊德人格学说分析《我母亲之“罪孽”》的三个层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王欣彦;《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二元性特征的弗洛伊德式解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黎;对艾米丽·狄金森超现实死亡诗的梦心理学解读[D];兰州大学;2009年

7 谭亚芳;“蝴蝶”之死[D];天津外国语学院;2009年

8 杨华;弗洛伊德式精神分析法解读《奥兰多》[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9 史臻臻;从《梦十夜》看夏目漱石的女性观[D];湖南大学;2012年

10 王莹;井上靖的文学与自我——井上靖的压抑与自我的形成[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554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4554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2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