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他者”的上海——横光利一小说《上海》中的上海形象
本文关键词: 横光利一 他者 上海形象 出处:《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20世纪20年代,日本文坛流行关于中国的游记作品,横光利一却用小说形式想象中国,他在小说《上海》中塑造了他所代表的日本人对上海的想象。在他的作品中,上海形象体现为脏乱与混杂、底层的民众、革命与革命者等。上海这些形象的形成与横光利一这位观察者的身份、观察角度、观察心态等密切相关。作为"他者"的上海,实际上折射出了日本在这个时代的社会文化现象。
[Abstract]:In 1920s, the Japanese literary world popular about China's travel works, Yokoguangli Yi in the form of a novel to imagine China. He portrays the Japanese imagination of Shanghai in the novel Shanghai. In his works, the image of Shanghai is reflected in the mess and confusion, and the people at the bottom. The formation of these images of Shanghai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dentity of the observer, the angle of observation, the attitude of observation, and so on. In fact, it reflects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of Japan in this era.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313.074
【正文快照】: 通过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等殖民战争,日本帝国文化在对殖民地实施统治的过程中逐步得以确立,日本政府将对中国人的“蔑视和作为支配民族的傲慢灌输给国民,国民在精神上也被迫走向堕落”[1](P15)。日本作家由对汉语文本中的古代中国的仰视转为对近代现实中国的俯视,态度也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童晓薇;;横光利一的《上海》之行[J];中国比较文学;2007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雁南;近代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形象”[D];暨南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昀;;从狐狸形象到中西儿童文学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2 龙瀛;;浅析跨文化语境中文学人物形象的“多义性”——以唐吉诃德形象和“唐吉诃德式”人物形象的关联为视角[J];大家;2012年14期
3 王鹏飞;;从比较文学变异学视角看郭沫若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J];当代文坛;2009年04期
4 乔晓英;;挪移与变异: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中的电影《弃妇》[J];当代小说(下);2010年10期
5 曹顺庆;;异质性与变异性——中国文学理论的重要问题[J];东方丛刊;2009年03期
6 杨ma伟;;观澜而索源 反本而弥新——曹顺庆文学理论研究述评[J];东方丛刊;2009年03期
7 李飞飞;;隐性的契合——从类型学看《红字》与《灰舞鞋》[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何程鹏;;《蜘蛛巢城》与《麦克白》的对比研究[J];电影文学;2012年02期
9 李凌燕;;文学研究的跨越性之美——比较文学之浅谈[J];大众文艺;2012年08期
10 杨晓笛;;试析《大雷雨》与《雷雨》的主题寓意[J];俄语学习;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曹顺庆;王超;;论中国古代文论的中国化道路——对“中国文学批评”学科史的反思[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金红梅;金学铁与鲁迅的杂文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2 谢华;翻译美学的文化考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邹涛;美国华人商文学:跨文明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朱利民;西方理论中国化的步伐:进化论与中国文学理论的变异[D];四川大学;2007年
5 杨红旗;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史论[D];四川大学;2007年
6 木村泰枝;西方·日本·中国—日本人的“上海梦想”[D];复旦大学;2008年
7 王晓华;乔治·奥威尔创作主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文治芳;论乐黛云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D];山东大学;2009年
9 刘立娟;东南亚华文文学流脉的跨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孝霞;比较文学辨“异”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2 郭林秀;芥川龙之介文学主题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静;《挪威的森林》在中国的接受[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郭盈伶;抗战时期中国作家笔下的德国人形象[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熹;林译言情小说中主要女性形象的建构[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6 朱寅竹;孟姜女的重构:苏童《碧奴》[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7 魏文婧;北美华裔汉学家翻译理念研究(1995-2004)与中国译介学建设[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8 刘海花;王蒙视野中的苏俄形象[D];中南大学;2011年
9 林文兴;以诗释乐[D];湘潭大学;2011年
10 左芬;个体伦理的生存悖论[D];湘潭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向远;日本的侵华文学与中国的抗日文学——以日本士兵形象为中心[J];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03期
2 申洁玲;试论郁达夫小说中的日本形象[J];广东社会科学;1997年03期
3 杨晓林;给未愈的民族伤口上再搁点盐——当代影坛日本鬼子形象浅析[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4 袁盛财;日本侵华文学中的中国形象[J];新余高专学报;2004年03期
5 蔡春华;对谈·被撕裂的痛苦·异国形象——从《梅红樱粉》谈起[J];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04期
6 卢德平;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日本形象[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艳凤;从横光利一的作品看日本新感觉派的特点[J];集宁师专学报;2003年01期
2 童晓薇;横光利一的两辆“马车”——《苍蝇》与《春天乘着马车来了》牵出的两条文学轨迹[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年03期
3 童晓薇;;横光利一的《上海》之行[J];中国比较文学;2007年03期
4 杜静波;;悲喜两重天——横光利一的小说《苍蝇》的象似性推理[J];学理论;2009年11期
5 王天慧;;横光利一年谱(1898-1947)[J];外国问题研究;2009年04期
6 叶渭渠;新感觉派的骁将横光利一[J];外国文学;1999年04期
7 郭玉洁;;“头”与“腹”——论横光利一短篇小说《头与腹》[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7年12期
8 周慧惠;;影响与变异——试比较横光利一与穆时英的小说创作[J];作家;2009年12期
9 田晓;;浅谈日本的新感觉派文学——以横光利一的创作为中心[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14期
10 王天慧;;日本的横光利一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珊;;《天一言》中“天一”的“俄狄浦斯情结”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林丽贤;;幻想监狱:论《蝴蝶君》中的蝴蝶固像对东西方想象力的束缚[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林文静;;罗莎的自我——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读小说《大披肩》[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蔡婷婷;;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情感关系透视黛西·费伊的存在价值[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刘智欢;;论《女勇士》中的东方主义[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陈天然;;中国饮食文化的他者形象——评《华女阿五》和《女勇士》(英文)[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孟玲;;正确地认知自我与他者——对《上海孤儿》的后殖民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郭惠珍;;现代与传统——中日新感觉派小说创作题材差异解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杨倩倩;;掀开毛姆的“彩色面纱”——《彩色的面纱》的东方主义解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10 汤瑶;;《蝇王》男权社会里被沉默的女性声音[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阅;川端康成与八大山人[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王守仁;外国文学研究呼唤创新[N];文艺报;2002年
3 李洪华;新移民文学的文化身份、人性书写和创作成就[N];文艺报;2009年
4 张德明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当代欧美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与文学叙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CBN记者 苏娅;勒克莱齐奥:愿与杜甫结伴旅行[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6 本报驻京记者 吴越;勒克莱齐奥文学,通过梦想解除枷锁[N];文汇报;2009年
7 赵稀方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英美文学研究的后殖民颠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王炎;伟大的诗歌注定是另一种形式的思想[N];中华读书报;2010年
9 黄梅;默多克与unselfing[N];中华读书报;2010年
10 刘秀娟;他乡“镜与灯”:找寻儿童文学理论的新标杆[N];中华读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天慧;横光利一文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淑洁;等待不在场的他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姚京明;中国镜像的明与暗[D];复旦大学;2005年
4 王晓燕;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康拉德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5 蒋花;压抑的自我,异化的人生[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木村泰枝;西方·日本·中国—日本人的“上海梦想”[D];复旦大学;2008年
7 马广利;文化霸权:后殖民批评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8 冯冬;W.S.默温诗之欲望与无限性[D];南京大学;2011年
9 车凤成;为被承认而斗争—贝娄作品主题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苗永敏;拒绝妥协[D];苏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娜;中国之旅与上海城市形象[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唐琼;芥川龙之介和中国形象[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周新;麦尔维尔小说中的后殖民主义[D];黑龙江大学;2005年
4 曹英慧;[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毅;言说美国属性[D];武汉大学;2005年
6 张平;论《喜福会》中的东方主义及反东方主义元素[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魏琼华;《黑暗的心》所体现的康拉德的帝国主义情结[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黄曦;《印度之行》中的他者[D];四川大学;2006年
9 周建;罗琳的“隐身衣”[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潘俊梅;赛珍珠三部作品中的中国他者形象之演变[D];安徽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615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461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