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看其人生演变
本文关键词: 莎士比亚 文学作品 明朗乐观 阴郁悲愤 浪漫空幻 出处:《语文建设》2013年3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西方现代文化变革的进程中,莎士比亚文学作品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从中世纪步入现代的一个过渡。本文通过对其文学作品的解读窥视了其明朗乐观、阴郁悲愤和浪漫空幻的人生演变。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western modern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Shakespeare's literary works are a transition from the Middle Ages to modern times during the European Renaissance. Melancholy, grief, indignation, and romantic and illusory evolution of life.
【作者单位】: 齐齐哈尔大学大学英语教研部;
【分类号】:I561.07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刘建军;关于文化、文明及其比较研究等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2002年02期
2 林富丽;;《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灵魂”——人文主义精神[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3 袁颖磊;;哈姆雷特人物性格和其悲剧成因小探[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35期
4 郝佳荣;;论戏剧《哈姆雷特》中的人文主义思想观念[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5期
5 曾钫;刘泽群;;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J];作家;2010年2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红;林秀梅;赵靖伟;彭振芳;;社会阶层差异对教育过程的影响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6期
2 刘莉;潘仁;;试论当代中国文化的嬗变——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研究的另一个价值维度[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9期
3 范先明;;文化、修辞与难句翻译——“高级英语”学习中的主要困难[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10期
4 陈永香;;深描:人类文化研究方法的革新——谈格尔茨的《文化的解释》[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2期
5 何明;新时期小说语言变革现象的哲学内蕴[J];东北师大学报;2002年06期
6 杨丽娟;《批评的剖析》与文学的文化批评的建构[J];东北师大学报;2004年01期
7 胡兴东;;习惯还是习惯法:习惯在法律体系中形态研究[J];东方法学;2011年03期
8 彭凤飞;;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探讨[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中国水果文化溯源与展望[J];中国果业信息;2005年07期
10 宋海峰;;西藏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文化研究[J];管理观察;2009年1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井祥贵;纳西族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李东铁;文化全球化与民族国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4 杨丽娟;原型理论与后现代语境下文学的文化批评建设[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谷国锋;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孙燕;后现代主义与反阐释理论[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燕;区域经济发展的自主创新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勇;媒介时代的审美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9 赵淑岩;以校本课程建构透视牧区教育的自由与多元[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10 李银兵;云南新平花腰傣花街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海青;新世纪中国翻拍的谍战题材电视剧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2 黄榕;中国式短信交往:主体与结构[D];南京大学;2011年
3 郑丽丽;先例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空缺及其解决办法[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卫霞;王蒙对约翰·契弗小说《自我矫治》的翻译与“季节系列”小说创作:接受与创新[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5 陆定福;花腰彝舞龙文化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1年
6 张珊;论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化思想[D];辽宁大学;2011年
7 黄平;侗族萨玛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8 胡雪梅;跨视域中的萨玛神原型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9 郝忠彬;文化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年
10 蒋静飞;阿拉伯电影中的民族认同及其表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建军;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新文化的多重起源[J];东北师大学报;1999年02期
2 柯汉琳;中国古代悲剧与反悲剧意识[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旗;知识美——文学的价值与品位[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2 铁峰;;最早写哈尔滨的文学作品[J];学理论;2002年09期
3 阚小琴;文学作品中审美感情的抒写特点[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张荣建;非洲文学作品:语言学分析[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华丹,华晓燕;文学作品中语言陌生化现象初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6 庄来来;文学作品的插图与审美心理[J];美与时代;2004年02期
7 郭征帆;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及想象[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8 邹学军;浅谈幼儿文学作品的朗读[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李慧,方晓强;浅论文学作品的二重性存在[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0 郭庆华;;文学作品再现作者个性与时代共性分析[J];新西部(下半月);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梅韵;;歌颂、暴露与文学作品的倾向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C];1981年
2 曾自萍;;怎样培养中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4卷)[C];2010年
3 潘啸龙;;论文学作品的“多义性”[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4 蔡运桂;;文学作品的真实性与作家的主观能动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C];1983年
5 邹玉婷;;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策略[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6 杨宝珍;;母爱,永恒的主题——母爱在冰心文学作品的再现[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7 王树清;;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A];2014年2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8 王贺;;文学作品的美学特性和审美心理[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六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成立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9 夏鲁明;;文学作品姓名翻译的探讨、反思与借鉴——以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 Blood Prince的两个中译本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杨尧兵;;文学作品的体验式教学初探[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雷新鸿 李群室;让景点在文学作品中活起来[N];中国旅游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张宪;“神侃”和“冥想”写不好工业题材作品[N];工人日报;2007年
3 洪琦;镇江市作协编辑出版《镇江文学作品集》[N];文艺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王玉梅;文学作品“走出去”量增质优[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5 龚心瀚;优秀的文学作品从生活中来[N];人民日报;2013年
6 杨泽文;文学作品何必急于贴标签[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7 见习记者 罗四,
本文编号:15366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536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