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勒克莱齐奥的目光:对《大地上的陌生人》的生命现象学解读

发布时间:2018-02-28 01:18

  本文关键词: 勒克莱齐奥 凝视 生命现象学 《大地上的陌生人》 出处:《外国文学研究》2014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的散文集《大地上的陌生人》用诗意的语言叙述了一个神秘小男孩流浪在城市和海边,寻找白天极致光线的一天。他的写作中始终贯穿着一种强烈的目光,这目光不仅来自观看的主体,也来自主体周遭的世界和那无所不在的光线。这目光具有多质又统一的意义结构,其力量显现的方式与西方传统凝视机制中的目光在本质上不同:力图超越理性与科学对主体/客体、灵魂/肉体、人类/自然之间的二元对立,等待界限的模糊和消失,不断重新出发进入事物本身,开启心醉神迷的诗意感官之旅。本文将借助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的生命现象学理论,通过分析文本并与西方传统凝视机制进行对比来展现作家目光的结构特点以及他回归存在与意义本源的写作,即不带任何目的的写作,让生命自身自我展现。
[Abstract]:French writer Leclezio's collection of essays, Strangers on the Earth, describes in poetic terms the day when a mysterious little boy wandered around the city and the seaside in search of the best light of the day. There was always a strong look in his writing. This vision comes not only from the subject of the watch, but also from the world around the subject and from the omnipresent light. The way in which its strength is manifested is essentially different from the vision in the traditional western gazing mechanism: trying to transcend the dualistic opposition between reason and science to the subject / object, soul / body, and human / nature, and to wait for the blurring and disappearing of the boundary. Constantly restarting into the things themselves, starting the intoxicated poetic sensory journey. This article will draw on the French philosopher Mele-Ponty 's theory of life phenomenology, By analyzing the text and comparing it with the traditional gazing mechanism in the West, the author reveals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riter's vision and his return to the source of existence and meaning, that is, writing without any purpose, so that life itself can reveal itself.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WTO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
【基金】:武汉大学“985工程”学科建设专项经费资助
【分类号】:I565.07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高宣扬;;艺术与生命的现象学[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彦婷;;密特威舍教授家庭中的权力转移——《微光世界的继承人》中福柯权力理论的应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韩韦;;风中幻影——浅析《风之影》作为畅销书的写作特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3 未志英;;《约拿书》的隐喻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4 杜海燕;;王家卫《2046》缀合复调式叙事结构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5 颜桂堤;;经典:流动与建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6 殷婷婷;;“整合”亦或“颠覆”——阿多诺与本雅明的“技术介入”之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7 王小翠;;试析《简·爱》中女性话语权的缺失与建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8 强玲;;新历史主义的颠覆与抑制——以长篇小说《兔子,跑吧》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9 缪菁;;爱情背后的辛酸过往——试比较《茶花女》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10 王丹宁;康建明;;“双声话语”视角下的吕贝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王新新;;菲利普罗斯:新历史主义的实践者——《反美阴谋》的新历史主义解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2 鲍国玉;;认知隐喻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郭红梅;;新媒体艺术的空间叙事[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4 赵炎;;解构的“新历史主义”绘画——对中国当代艺术现象及批评历史意识的一种反思[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5 黄光伟;;“新批评”派的“范例”及其历史意义[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6 罗如春;;身份认同问题三论[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7 朱月娥;;文化生态中翻译的中度干扰[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郑贞;钱佳静;;《米》中停顿的翻译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9 陈霖;;青年亚文化的新媒介空间[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3)——网络化关系:新传播与当下中国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闫建华;劳伦斯诗歌中的黑色生态意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志萍;当代新疆文学的性别书写及其文化内涵[D];南开大学;2010年

6 吴越民;中美报纸新闻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跨文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董美含;90年代后美国华裔女性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熊宇飞;意识的世界与主体的生成[D];暨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艳萍;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实践在中国语境下的新发展[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阳;无暇浪漫: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石睿;探寻精神的归宿[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邓婉;奈保尔的“文化苦旅”——从奈保尔作品中的意象看其文化身份[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吴春茜;人性的守候[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韩伟杰;叙事理论视阈下《一位女士的画像》主题阐释[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波;菲茨杰拉德小说的叙事艺术[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涛;现代与传统的交织[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梁昱;从“五要素”角度看《明朝那些事儿》[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志刚;对赫胥黎《美丽新世界》中“野人”约翰的拉康式解读[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强;;勒克莱齐奥的世界视野[J];读书;2009年01期

2 鲁枢元;张守海;;勒克莱齐奥与我们[J];文艺争鸣;2009年01期

3 邱睿;;勒克莱齐奥的中国式阅读——兼论《乌拉尼亚》和《桃花源记诗并序》[J];名作欣赏;2009年05期

4 勒克莱齐奥;余中先;;在悖论的森林中——勒克莱齐奥在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的演说(摘选)[J];外国文学动态;2009年01期

5 宋晓春;言岚;;勒克莱齐奥的文学生态观[J];求索;2009年01期

6 鲁京明;冯寿农;;与沙漠的和谐结合——析勒克莱齐奥的《沙漠》[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2期

7 袁筱一;;探索人性的寓言世界——论勒克莱齐奥的作品[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2期

8 谭成春;;勒克莱齐奥的创作历程简述[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2期

9 高方;许钧;;试论勒克莱齐奥的创作与创作思想[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2期

10 卢志博;;物质的遮蔽和反物质主义的“战争”——勒克莱齐奥《战争》评析[J];新东方;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曹娴;;勒克莱齐奥《沙漠》一书中的嵌套结构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樊伊人;;追寻的旅程——评勒克莱齐奥《流浪的星星》[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许钧 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全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我所认识和理解的勒克莱齐奥[N];经济观察报;2008年

2 曾进邋董铭;勒克莱齐奥 人生和作品一样传奇[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3 董强;勒克莱齐奥:其人,其作品[N];中华读书报;2008年

4 晓阳;诺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成名作全新面市[N];中华新闻报;2008年

5 CBN记者 苏娅;勒克莱齐奥:愿与杜甫结伴旅行[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6 本报驻京记者 吴越;勒克莱齐奥文学,通过梦想解除枷锁[N];文汇报;2009年

7 翟业军;勒克莱齐奥《奥尼恰》:逆流而上,来到异托邦[N];文艺报;2011年

8 南方周末记者 王寅;“靠了革命,我们今天才有可能坐在这里”[N];南方周末;2011年

9 本报记者 姜小玲;我在一笔一画中感受到幸福[N];解放日报;2011年

10 深圳商报驻沪记者 卢羽华;演讲“太法国” 读者“听不懂”[N];深圳商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璐;回归自然[D];南京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利华;勒克莱齐奥作品中的生态思想[D];苏州大学;2010年

2 关晶;生态批评视野下的勒克莱齐奥[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雪娇;论勒克莱齐奥小说中的流浪主题[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s

本文编号:15451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5451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c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