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对芥川龙之介文学作品风格的赏析

发布时间:2018-03-02 01:33

  本文关键词: 芥川龙之介《傻子的一生》文学风格 出处:《语文建设》2014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著名的文学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傻子的一生》是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品,被很多文学评论家认为是作者的自传,本文将以这部作品为载体,对作者的文学作品风格进行赏析。
[Abstract]:Akutagawa Lonosuke is a famous Japanese writer who has created a large number of literary works in his life and formed his own unique writing style, which has had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literature. It is regarded by many literary critics as the author's autobiography. This article will use this work as the carrier to appreciate the author's literary style.
【作者单位】: 黄河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313.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杨希;;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中的人性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2期

2 李雁南;无法破解的谜案——解读芥川龙之介的短篇《树丛之中》[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3 刘吟舟;;从奇异到平实——对芥川龙之介文学创作历程的一种读解[J];学术交流;2006年04期

4 章颜;;芥川龙之介的未竟之路——芥川龙之介未作长篇小说创作的原因初探[J];作家;2008年2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桂英;;是利己还是无奈——精神分析法分析小说《罗生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2 陈天然;黄海燕;陈琦;;由赞美至蔑视——从《中国游记》看20世纪初日本人的中国观[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3年01期

3 陈珍;;试论芥川龙之介的中国认识及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年07期

4 沈远;;芥川龙之介《罗生门》中利己主义思维的解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12期

5 刘伟娜;;议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特点[J];考试周刊;2013年66期

6 唐琼;盲点的破壳——近十年来芥川龙之介研究综述[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于天yN;芥川龙之介文本中的中国情结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婷;芥川龙之介小说的艺术特征探微[D];吉林大学;2011年

2 陈淑玲;《观光纪游》、《中国游记》与《我的留学记》中的中国情[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艳杰;芥川龙之介笔下的中国女性形象[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左银林;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的艺术表现[D];云南大学;2010年

5 黄小敏;论芥川龙之介小说中的女性想象性书写及其价值[D];郑州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何放;;芥川龙之介《罗生门》浅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成春有;试论芥川龙之介晚期作品思想[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3 王晶;浅析芥川龙之介及其《罗生门》[J];日本研究;1997年04期

4 张明杰;;芥川龙之介及其创作[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文瑚;;在“死”与“非人”之间的抉择——谈芥川龙之介的《罗门生》[J];日本研究;1986年02期

2 李安凤;试论芥川作品中“火”的意象[J];日本问题研究;1999年01期

3 蓝泰凯;略论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4 李元亮;鲁迅与芥川龙之介的比较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张婷;;Veni vidi scripsi——芥川龙之介的中国之行[J];青年文学家;2011年09期

6 尹允镇;;芥川龙之介艺术之谜简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7 白晓煌;;日本新思潮派文学家与第四次《新思潮》创刊号手稿的发现[J];博览群书;1999年09期

8 陈永红;;浅析芥川龙之介作品的写实特性[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刘振生;;“写黄昏世界之寂寞,叹不毛人生之虚空”——读芥川龙之介《老年》[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08期

10 章颜;;芥川龙之介的未竟之路——芥川龙之介未作长篇小说创作的原因初探[J];作家;2008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爱华;朱莉;;后殖民视野下华人历史记忆尘封残片的再现——美国华裔文学作品述评[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申淼;李福印;;Prince Died,What about Snow White——Metaphorical Analysi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孙飞凤;;论会话含意理论对文学作品的阐释力[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刘昱君;;中英短篇故事叙事结构对比分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曹山柯;;从《白雪公主后传》看后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嬗变[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陈新;;人性扭曲、良知泯灭的大曝光——简评《暴露》[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7 谢齐阳;;布宁文学作品在中国的接受情况[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张兰珍;;从马洛的寻觅看文明的堕落[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9 张居华;;论社会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6年年会论文集[C];1996年

10 周丹铭;;从史蒂芬·金获奖看美国文化背景下的通俗文学[A];全国中外近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淼;那个时代、那个中国[N];光明日报;2007年

2 陈应年;芥川龙之介作品的中国译本[N];中华读书报;2005年

3 林少华;芥川龙之介:“恍惚的不安”[N];中华读书报;2005年

4 潘启雯;青山七惠:好天气来自第一步[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5 施康强;1921,芥川龙之介的中国[N];东方早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左丽慧邋实习生 沈双喜;日本没有“文坛”概念[N];郑州日报;2008年

7 止庵;从兼好到芥川[N];中华读书报;2003年

8 华岳;日本古代的“人间喜剧”[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9 王士跃;战争谣言与武器图腾[N];东方早报;2009年

10 记者 尚栩;近八成法国人不喜欢获奖文学作品[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文倩;文化汇流中的抉择与超越[D];山东大学;2006年

2 木村泰枝;西方·日本·中国—日本人的“上海梦想”[D];复旦大学;2008年

3 陈云哲;跨界的想象与无界的书写[D];吉林大学;2010年

4 胡天舒;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知识人的中国体验[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5 倪文波;崔致远文学创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王月;希利斯·米勒文学言语行为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7 张莉;桑德拉·希斯内罗丝文学作品中的奇卡纳身份建构[D];山东大学;2013年

8 林进;日本现当代纯文学的风向标[D];吉林大学;2012年

9 金真迪;解放后韩·朝·中国朝鲜族文学教育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10 韦春晓;理想反派:早期近代历史和文学作品中的理查三世[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达博;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作品与中国情结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2 陶凤;芥川龙之介文学作品中的中国人形象[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3 郭林秀;芥川龙之介文学主题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庆星;走向毁灭的道路 芥川龙之介的悖论[D];宁波大学;2012年

5 李琳琳;论芥川龙之介文学作品中的生死观及演变[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6 黄蔚;论芥川龙之介创作的怀疑主义倾向[D];湖南大学;2013年

7 尹红;论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D];黑龙江大学;2011年

8 杜文倩;文化汇流中的抉择与创造[D];湘潭大学;2003年

9 孟雪;芥川龙之介小说中的佛教思想[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栾超;浅谈芥川龙之介文学创作的虚无思想[D];辽宁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544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5544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8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