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中西方复仇文学类型考辩

发布时间:2018-03-25 01:27

  本文选题:复仇文学 切入点:仇恨 出处:《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复仇就是对伤害自我利益或情感的人实施报复的一种人类行为,因此,复仇文学可以看作是对一切具有与复仇相关内容的大量描写的任意体裁的文学作品的总称。对复仇文学的研究具有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多层面的意义。由于中西方传统仇恨观不同,中国更注重肉体毁灭,而西方对精神层次的复仇更加重视,因此在对目前国内外学术史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力图寻求在爬梳中西方复仇文学作品新的分析角度的基础上,从中西方复仇文学的类型系统考辩入手,以比较中西方复仇文学不同类型中人性差异为研究目的。本文认为可将中西方复仇文学划分为与以往研究不同的四大类型进行比较。即“冤冤相报”型复仇文学、“家族义务“型复仇文学、“快意恩仇”型复仇文学和“道义伦理”型复仇文学。 “冤冤相报”型复仇文学的中西代表作有《水浒传》、《三国演义》、《呼啸山庄》、《双城记》、《白鲸记》等;“家族义务“型复仇文学作品有伍子胥复仇故事的相关作品、《赵氏孤儿》、《高龙巴》、《熙德》、《铸剑》、《原野》、《复仇》等;“快意恩仇”型复仇文学作品有中国的新旧武侠小说、《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等;“道义伦理”型复仇文学作品有《一个女人的复仇》、《十日谈》部分故事、《俄瑞斯忒亚》、《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美狄亚》、《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关于以上不同复仇文学类型的考辩,结合中国受孔孟儒家、西方受基督教深远影响的思想文化背景、中西仇恨观分别注重肉体毁灭和精神解脱的特点不同,我得出如下结论:“冤冤相报型”复仇在中国表现为肉体毁灭的形式,曾经风行,逐渐因其残酷而不被认可,而西方学者则认为是人类生存本能的互相作用、不良印象的反馈;“家族义务”型复仇在中国由于封建礼教的影响只在意复仇的必要性及其结果,而西方则强调关注复仇过程中的人性纠结,凸显出极大的人性沉重感;“快意恩仇”型复仇则无论中西方都体现了对人性善的追寻、对人性正义的褒扬;“道义伦理”型复仇体现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对人性的深刻影响,也最能表现西方文学界对复仇的精神层次的深度追求。中西方复仇文学作者都是通过对复仇的细致描写表达了对复仇行为的反思,体现了中西方复仇文学家的人道主义思索和人文关怀。通过描写仇恨的毁灭性,复仇的残酷性、沉重性,引起读者反思;通过描写复仇者充满矛盾和文学张力的复仇情节来体现对人性的深度理解和包容;对被复仇者与复仇者都体现出了人道主义同情;同时通过复仇故事的社会现实性,体现了作家对实现社会正义、善、爱的审美诉求,等等。 复仇文学作家看到了复仇行为中蕴含对人性深度挖掘的潜力,将自己的人性观念、人文主义关怀融入到作品之中。这些人文主义关怀闪现的人性光辉,是复仇文学作品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对中西方复仇文学类型考辩的意义所在。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1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于珊;;从哈姆雷特与伍子胥的复仇看中西伦理的不同[J];大众文艺;2011年12期

2 何立新;;西方复仇文学对中国复仇文学的误读[J];理论界;2006年06期

3 桂萍;;论中西文学复仇主题的文化传承及嬗变[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耿超;徐目坤;;试论斯宾诺莎的伦理思想[J];求实;2009年S1期

5 黄敏;;复仇之道——中西复仇文学的差异及其价值分析[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年03期

6 唐桂丽;论休谟认识论的人性前提[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01期

7 聂珍钊;论希腊悲剧的复仇主题[J];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03期

8 王立,晋桂清;比较中西方复仇文学中的手段方式及目的[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汪远平;《水浒》复仇主题及其美学意义[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喜平;复仇文化与金庸武侠小说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609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6609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b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