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夏多布里昂在中国的接受

发布时间:2018-03-25 15:11

  本文选题:夏多布里昂 切入点:接受 出处:《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尽管夏多布里昂被认为是浪漫主义之父,世纪病的鼻祖,早期浪漫派的代表人物,但在中国,他仍然是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长期以来,他的作品,如《阿达拉》《勒内》及长篇自传体小说《墓畔回忆录》等,便吸引了众多的中国翻译家和评论家的目光。他作品中体现的炙热情感,以及他打动整个文学界的忧郁,还有他备受瞩目和争议的对于宗教和自然的热爱,都为许许多多的中国作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写作灵感,并且成为影响许多中国作家的一种风格。 和其他外国作家在中国的接受相比,对夏多布里昂的接受相对是比较粗糙并且不够全面的。虽然他的种种曾经引起过一些热烈的讨论,但夏多布里昂这个名字,对于大多数中国人,尤其是那些不了解法国文学的中国人来说,依然是比较陌生的。事实上,夏多布里昂在中国的接受虽然历经了近百年的艰难发展,但如今的成果依然令人不甚满意:在翻译方面,,除了《墓畔回忆录》和《从巴黎到耶路撒冷》,我们很难发现一本完整的翻译作品。而在评介方面,则经过了三个时期:第一阶段主要是对于夏多布里昂文学作品的批评;接下来,由于受苏联和马克思的影响,作家的政治立场成为第二阶段批评时关注的主要内容;如今,我们基本上可以说在对于夏多布里昂的评价上是比较全面的,但他的宗教和美学观点以及对于文学批评的贡献仍然是相对比较薄弱的。这种评介的过程充分说明了中国社会经历的几个复杂的社会时期以及接受观念的转变。 所以我们在研究夏多布里昂在中国的接受的时候,由时间为线索,将我们的论文划分成三个时期,也就是我们论文的三章。每一章里,我们会介绍该时期翻译以及评介的状况,着力找出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并对此加以评述。 我们的研究开始于1922年。从1922到1958年,这是夏多布里昂在中国的接受的第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内,《阿达拉》《勒内》是翻译的重点,同时也基本上是全部翻译的内容;而评介方面,则着眼于他的文学创作,对于他的创作中感情的抒发以及自我意识的表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们认为这是由于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接触外国文学的时期,资产阶级萌芽,自我意识觉醒。第二阶段是从1958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这一时期内,由于评介的态度经历了两个转变,因此我们将这一章分为三大节。首先是论述该阶段在翻译方面的成就;然后着重论述从1958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由于受到马克思和苏联的影响,中国文学界在对于夏多布里昂的评介时,持一种否定的、消极的态度;第三节则论述由于时代的变迁以及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在评介夏多布里昂时态度发生了新的转变。第三章,也就是整篇论文的最后一部分,我们重点论述了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对于夏多布里昂的接受的繁荣发展情况,并分析了这种繁荣的成因和意义。 最后的总结,我们从翻译、评价两方面回顾了夏多布里昂在中国的接受这一过程,并对接受中提到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见解,指出了该研究领域存在的不足。同时,我们还提到了我们研究的缺陷和遇到的问题,仅以为抛砖引玉之用。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外语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565.06;H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英伦;雨果传(连载之四)[J];名作欣赏;1986年01期

2 许知远;;浪漫主义毒素的酿造者[J];书城;2000年07期

3 ;编辑部札记[J];书城;2008年12期

4 魏玮;;《阿达拉》中的浪漫主义特征[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杜啸尘;;论夏多布里昂矛盾的宗教观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瞿杨春;;十九世纪的户外冒险神话——浅谈夏多布里昂的《阿达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7 陆家齐;;画中人——雷卡米埃夫人[J];世界文化;2006年12期

8 徐梅清;;夏多布里昂的革命态度[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12期

9 韩松落;;无数次开始[J];思维与智慧;2010年26期

10 张磊;;从《阿达拉》看夏多布里昂宗教观的进步性[J];语文学刊;2006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娅;;浅析“世纪病”[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孙红霞;;18-19世纪浪漫主义反科学思潮[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3 曹万生;;我看中国当代文学的现代主义[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沈胜衣;在大海的灰烬上休息[N];中华读书报;2006年

2 吴燕;逼仄现实中的缓慢时光[N];中华读书报;2006年

3 ;学者研讨郭宏安[N];人民日报;2003年

4 潘 婧;无法命名的年代[N];人民法院报;2003年

5 徐鲁;倾听人类灵魂的声音[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戴纪尧;自传的写法[N];中华读书报;2004年

7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尚杰;越是画得不像,就越有精神印象[N];人民政协报;2011年

8 赵丹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成也忧愁,败也忧愁[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9 徐鲁;孟特枫丹的甜美回忆[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郑园园;山飒传奇:用法语写小说获大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程静;中西创世纪神话对比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2 中英伦葩;让·雅克卢梭《遐思录》中的水与山及其道家思想[D];武汉大学;2010年

3 文雅;波德莱尔与中国新诗[D];武汉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s

本文编号:16636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6636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b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