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或然历史小说的历史观念与叙事特征
本文选题:或然历史小说 切入点:历史真实性 出处:《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摘要】:或然历史小说中的背景世界是从"既定历史"的世界中分叉而来的,意在设想"假如历史不是这样则会怎样"的场景。这一特殊文类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始终保持对历史本质的深刻思考,并力图透过历史折射当下,以反映人们对当前各种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索。或然历史小说颠覆了"历史真实性"的概念,打破了传统历史的线性结构,强调个体行为和偶然事件的作用。就创作方式而言,这类小说带有强烈的后现代叙事特征(包括互文性、元小说性、空间性等),但又不是对已知历史的简单否定,而是通过不同历史间的相互对照,丰富读者观察的维度,从而引发对社会的思考和批判,推动人类对当下世界的改造和修正。
[Abstract]:The background world in the probable historical novel is forked from the world of "established history," intended to imagine "what would have happened if history had not been so". This particular genre has been developing for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It has always maintained a profound thinking on the essence of history and tried hard to reflect people's concern and reflection on various social problems through historical refraction of the present. Perhaps historical novels have subverted the concept of "historical authenticity". It breaks the linear structure of traditional history and emphasizes the role of individual behavior and accidental events. In terms of creative style, such novels have strong post-modern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intertextuality, metafiction, etc.). Space is not a simple negation of known history, but through the mutual contrast of different histories, it enriches the dimension of readers' observation, thus provoking the thinking and criticism of society, and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revision of the present world by human beings.
【作者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外语系;
【分类号】:I106.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锋;;从《未来考古学》看詹姆逊的乌托邦思想[J];当代外国文学;2013年01期
2 李锋;;谈小说《青蛇》与后现代叙事[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玉国;;革命叙事与人性叙事的更迭——论白蛇故事在现代重述中情节动因的演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温恕;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看本雅明的艺术生产思想[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张大为;;“文化研究”:向着存在论与人类学的高度辩证地综合[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4 余璐瑶;;揭示人类命运的伟大经典——论海明威小说的隐喻技巧和内蕴[J];当代文坛;2012年02期
5 李广仓;论詹姆逊“马克思主义”阐释学批评理论[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董亦佳;;杰姆逊文本/文化阐释的目标:意识形态与乌托邦[J];东岳论丛;2011年07期
7 张海彦;;从意象视角看《乱世佳人》的人物性格塑造[J];电影文学;2011年12期
8 刘进;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文化诗学概论[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9 刘进;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寓言理论评析[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梁苗;;走向辩证批评——詹姆逊《马克思主义与形式》新解[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韩晗;;文化批评、媒介传播与读图时代的审美症候[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操奇;主体视界中的文化发展论[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2 刘德定;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3 张伟;詹姆逊与乌托邦理论建构[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4 陈全黎;现代性的美学话语:批判理论与实践美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孙国亮;小说日常话语的叙述表征[D];上海大学;2007年
6 刘进;文学与“文化革命”: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学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韩雅丽;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8 王维杰;在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D];吉林大学;2008年
9 柴婷婷;另一个马克思:一种人本主义化的诠释[D];吉林大学;2008年
10 杨继勇;“隐秀”说和“显隐”说的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晓;论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诠释学[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曲;本雅明现代性批判的矛盾性[D];辽宁大学;2011年
3 曾繁华;席勒的人文理想[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张佳正;异化—实践—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心宇;《占有》的马克思主义辨证阐释[D];安徽大学;2006年
6 程江华;抵抗的乌托邦[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蓝颖;詹姆逊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学重构及其当代意义[D];黑龙江大学;2007年
8 刘世文;瑞恰慈文学批评交流与价值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周莲红;托多洛夫对话批评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明昆;论陆天明反腐小说的叙事伦理[D];吉林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吕冰心;饶有新意的重写——我看李碧华的《青蛇》[J];开封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2 程爱民;;《大人物盖茨比》的叙事艺术简论[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0年0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炎冰,严明;“后现代”之概念谱系考辨[J];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2 佩里·安德森,张子清;后现代的由来[J];当代外国文学;1999年01期
3 林秋云;美国当代小说主要变革评析[J];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01期
4 沈永赋;消解与建构——后现代三题[J];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01期
5 王杰泓,张琴;虚无:后现代艺术的心灵史[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魏学成;后现代语境中文学的精神价值取向[J];潍坊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7 孙秋英;;被消解的圆满故事圈套——论鲁迅的《奔月》和唐纳德.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J];语文学刊;2006年24期
8 唐伟;;新超现实主义之上:威廉·斯塔福德三首作品的再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21期
9 王一平;;后现代侦探小说对“谜”的借用与疏离——以《纽约三部曲》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王世城;走出迷雾:从“后现代”到“现代”[J];文艺争鸣;199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何峰;;边缘化的冷眼旁观与后现代的思维向度——鲁迅与卡夫卡[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2 尚必武;;异质叙事与深渊镜像的分野——嵌入叙事的二分法研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驰;如何走出后现代[N];文艺报;2010年
2 薛玉凤;传统的“后后现代”小说[N];文艺报;2011年
3 张伟R,
本文编号:16641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664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