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似性原则下《我弥留之际》的语言特色探究
发布时间:2018-03-27 23:06
本文选题:象似性 切入点:我弥留之际 出处:《济南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关于所指和能指之间的关系,自古希腊以来就存在着任意性和象似性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方式。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在语言体系中,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任意的,非理据性的,不可论证的,该理论支配着整个语言系统,并将该理论认为是整个语言系统的基础。在索绪尔思想的影响下,国内外一些语言学家先后提出不同的观点,结构主义语言学家们从音、词、句等层面展开了深入的研究,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以及功能语言学也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并证实:语言形式与其意义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语言是现实世界经由人类认知加工而形成的结果,语言结构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和概念结构,也就是说,语言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之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语言不是任意的而是有理据的,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也即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有一种必然联系,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可以论证的,是有理据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的自然关系叫做象似性。语言在音、词、句、篇等层面上与其所指代的物体都有着很大的象似性。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现代作家之一。他一生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近百篇短篇小说,其中15部长篇与绝大多数短篇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福克纳深受南方家庭传统风土人情的影响。其作品中有南方人特有的幽默感,深入刻画黑人与白人的地位、相处、矛盾等敏感问题,生动描绘出惟妙惟肖的南方人形象。小说《我弥留之际》是其著名小说之一,该小说与其它小说一起使福克纳荣获194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象似性理论指的是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本文通过对福克纳的意识流小说的名篇《我弥留之际》中的语言进行分析,试图指出象似性在《我弥留之际》创作中得到了极大的运用,,并且在文中体现出独特的文体效果。本文主要从语音、词法、句法和篇章四个层面对《我弥留之际》中的语言特色进行分析。 在语音层面,小说的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拟声词、联觉、尾韵、非语言变化;拟声词主要以模仿自然的声音而获得。在《我弥留之际》中,小说中的一些语言用到了拟声词,如:moaning, murmuring,来刻画生动形象的画面。联觉指某个声音或一系列声音在意义上有联系,因为小说中的人物名称与声音有着很大的联系,如:Burdren和Burden。小说最大的语言特点还在于尾韵的巧妙运用,并大量语言使用了辅音韵。非语言变化指在对话当中,说话的口气、语言速度、重复等都与一定的意义有关,《我弥留之际》的人物对话中,非语言变化表现的较为明显。 词法层面的象似性指词的意义可以通过分析词形而获得,根据分析词形成分,可以推断出整个词的意义。小说语言在词法方面的象似性主要体现在词的重叠、合成词、双关以及方言、俚语等。通过重复不同的形式来表现小说语言,比如动作,反复的声音等等。合成词在小说中显而易见,因为福克纳大量的使用了不同形式的合成词,比如:stiff-legged,spine-jolting等等。双关语主要体现在小说人称的含义方面,而方言、俚语以及口头语在小说的对话中时常出现。 在句法方面,本论文将从四个原则来分析小说语言特色,分别是距离象似性、顺序象似性、数量象似性以及标记象似性。句法方面的四大原则指导读者进一步理解小说语言的象似性特色。在距离象似性原则方面,语言符号象似于概念距离,概念距离越近,叙述一致性的信息程度越高。《我弥留之际》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小说语言间接表述、委婉语、省略以及人称转换。在小说的人物之间的对话之间,比如:安斯和塔尔之间的对话,间接表达、委婉语、省略以及人称转换也较为明显。 在顺序象似性原则方面,顺序象似性原则可以描述为句法成分的排列顺序映照它们所表达的实际状态或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的排列。这个理论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论述:基本语序顺序象似原则和线性顺序语义原则。这部小说的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表序列事件、表同时性、表感情以及表认知过程等。小说语言描述事件时,表序列事件和表同时性非常普遍,而在表达小说人物语言时,表感情以及表认知过程的特征较为突出。 在数量象似性原则方面,数量象似性可定义为:语言单位的数量与所表示概念的量和复杂程度成正比象似,与可测度成反比象似。概念量越大,越复杂,所用语言的单位数量也就越多;信息的可测度越低,所用语言单位也就越多。海曼用“长度象似性”总结出语句的长度对应于所表达的信息的熟悉程度。这部小说的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重复、排比以及运用内心独白等,语言多处地方出现重复,既有人物动作的重复也有词语的重复。小说语言在运用排比表达人物心情时,也恰如其分地体现出来,而内心独白总是通过人物语言的长度来显现。 在标记象似性原则方面,人类认知的一般顺序是按照从无标记到有标记的顺序进行的。用有标记语言代替无标记语言时,便会出现偏离常规,可产生突出的效果,则会使语句带上一定的文体色彩。《我弥留之际》的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重言法、反身代词、修辞性问句、矛盾修饰以及夸张。当然,小说语言的多处地方用到标记象似性,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的人物语言体现了标记象似性。 在篇章方面,小说的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时间序列象似性、空间序列象似性以及心理活动象似性。本文将从小说的叙事角度、主题、人物和环境四个内容方面的象似性来分析小说文本,总结出《我弥留之际》的语言艺术以及福克纳的写作手法。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济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712.074;H3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浩一;黄河;;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国外语言学;1988年01期
2 林书武;《隐喻与象似性》简介[J];国外语言学;1995年03期
3 胡壮麟;美国功能语言学家Givón的研究现状[J];国外语言学;1996年04期
4 张敏;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J];国外语言学;1997年02期
5 严辰松;语言临摹性概说[J];国外语言学;1997年03期
6 王笑言;;形式即内容:论《我弥留之际》中语言现象下的深意[J];大众文艺;2010年02期
7 卢卫中;诗歌象似修辞研究[J];外国语言文学;2003年01期
8 胡碧晖;;《我弥留之际》中达尔心理风格的语言体现[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但汉松;;论《我弥留之际》中的非典型对话性[J];外国文学;2008年04期
10 严辰松;语言理据探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本文编号:16736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673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