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文人对苏轼儒道释思想的接受与批判
本文选题:朝鲜文人 切入点:苏轼 出处:《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摘要】:随着宋朝与高丽的友好往来,苏轼儒道释兼容的思想随其诗文传入朝鲜半岛。朝鲜文人不仅学习、模拟苏轼的创作,还十分关注他的三教融和思想,对其接受或批判。受武人执政和士祸震慑的文人能够接受苏轼儒道释兼容的思想,他们认为这使苏轼的精神世界更广博、生活更丰富,并愿意接受其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而深受程朱理学影响的一些性理学者对此持批判态度,他们认为道释思想干扰了苏轼儒家思想的纯正性,影响了理想人格的形成和创作成就。朝鲜文人对苏轼复杂思想的接受与批判和对其文学的接受与批判相辅相成,也使得苏轼在朝鲜文人中的影响更加广泛和深远。
[Abstract]:As the Song Dynasty and Gao Li ' s friendly exchanges , the thoughts of Su Shi ' s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were introduced into the Korean Peninsula along with his poems . The North Korean scholar not only studied and simulated Su Shi ' s creation , but also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his three religions and thought and accepted or criticized him .
【作者单位】: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三教融摄与宋代士人心态及文学创作”(项目编号:08BZW03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清代中朝诗歌交流研究”(项目编号:11YJC751073)阶段成果
【分类号】:I312.5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金科;;论高丽、李朝诗人对黄庭坚诗学的接受与变通[J];东疆学刊;2009年02期
2 张红红;王林博;封娜;;浅谈弥尔顿与苏东坡悼亡诗比较[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3 金栩竹;李德义;;东西方异曲同工之妙的悼亡诗——比较苏轼的《江城子》和哈代的《离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4期
4 曾枣庄;;“赤壁何须问出处”——中日韩赤壁之游[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0年03期
5 傅怡静,谷曙光;抵牾与共识:苏轼与莱辛之诗画论[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李哲;;消解异化——对苏轼与罗伯特诗歌主题相似点的探索[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7 刘丽丽;李丰;;苏轼与弥尔顿悼亡诗中不同的宗教影响(英文)[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9期
8 徐李;;情知梦无益,非梦见何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与弥尔顿的《梦亡妻》之比较[J];考试周刊;2009年29期
9 章亚琼;;苏轼与弥尔顿两首悼亡诗比较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10 艾小芳;;苏轼和哈代的悼亡诗比较——以《江城子》和《爱玛》组诗为例(英文)[J];海外英语;2011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建中;弗洛伊德学说遭批判[N];中华读书报;2000年
2 楚尘;缺钙的现代人[N];文学报;2000年
3 刘德谦;宽阔的视野丰美的硕果(下)[N];中国旅游报;2009年
4 张捷;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文学的反思[N];文艺报;2001年
5 伍立杨;直观的文学印象[N];中华读书报;2006年
6 《东亚汉文学关系研究》课题组 项目负责人:山东大学 高文汉 课题组成员 韩梅;韩日汉文学源头在中国[N];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专家说纪德[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8 张黎;文学的分裂是知识界分裂的必然结果[N];文艺报;2001年
9 王守仁;外国文学研究呼唤创新[N];文艺报;2002年
10 刘建平;历史批判与文化自觉[N];中华读书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于海冰;跨文化视野中的欧文·白璧德[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2 周琼;赫尔岑与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朱彤;王尔德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接受[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4 李红梅;韩国古典诗歌中的陶渊明研究[D];延边大学;2009年
5 勾艳军;日本近世小说观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6 邹志远;李w_光文学批评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7 安末淑;杜甫诗和韩国朝鲜时代诗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艳丽;论纪德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接受[D];黑龙江大学;2008年
2 贾纪红;狄金森诗歌中的变异与接受[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肖明文;社会变迁应对[D];南昌大学;2007年
4 李凤玲;接受与创化:现代中国语境中的契诃夫戏剧[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5 梁斌;论马克·吐温对美国现实的批判[D];山东大学;2008年
6 朱沅沅;从社会改革幻灭到建构家庭理想[D];北京大学;2005年
7 唐芮;艾特玛托夫在中国[D];湘潭大学;2005年
8 陈滋意;霍桑对爱默生超验主义的认同与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黄春兰;二十世纪中国对福克纳的接受[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廖杨洁;霍桑对超验主义的吸收、怀疑与超越[D];湘潭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866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686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