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梦十夜》看夏目漱石的女性观
本文选题:女性形象 切入点:精神分析法 出处:《湖南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对漱石作品中女性形象和女性观的研究一直是漱石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梦十夜》作为点缀在长篇中的短篇容易被忽略,其文本又因具有梦的特质,考察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通过考察《梦十夜》中的女性形象来探明漱石在作品中表达的女性观的成果极为少见。因此,选取《梦十夜》中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其进行考察并由此探明漱石在该作品中表达的女性观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有代表地选取了《梦十夜》中重点描写的六位女性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采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主要是梦的解析理论,结合文本分析等文学批评方法分别对其进行考察,得出了以下结论。《梦十夜》中所反映的夏目漱石的女性观充满了矛盾:一方面将女性极端幻想化,视女性为拯救男性心灵的存在;另一种方面又无法信任女性,甚至对女性充满了极度的畏惧、厌恶和憎恨。这种矛盾同时也显示出漱石心中理想的女性形象和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漱石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形象是用爱拯救男性的心灵、将男性从污秽的俗世引导至非现实的美好幻想世界的存在。并且这些女性身上往往还带有浓厚的禁忌色彩。而现实中的女性却无法令他信任,甚至让他产生畏惧、厌恶和憎恨。漱石这一矛盾的女性观的产生主要归结于漱石的个人体验。另外,漱石的女性观的形成还与日本传统女性观中蔑视女性、畏惧女性的观念有一定的关系。
[Abstract]:However, as a short story embellished in a long story, "Dream Ten Nights" is easy to be ignored, and its text is difficult to examine because of its dream characteristics.Therefore, it is rare to find out the female views expressed in the works by examining the female images in Ten Night of Dreams.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elect the representative female images in "Ten Night of Dream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take appropriate methods to investigate them and to find out the female view expressed by Shushi in this work.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chooses six women who are mainly described in "Dream Ten Nights" as the main objects of study, and adopts Freud's psychoanalytic method, mainly the analytic theory of dreams.Based on the textual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of literary criticism,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Natalie's view of women, as reflected in "Dreams Ten Nights", is full of contradictions: on the one hand, it makes women extremely fantasized.Women are regarded as the salvation of the male soul; in another way, they cannot be trusted, and they are even filled with extreme fear, disgust and hatred.This contradiction also shows that there is a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deal female image and the real life female.The ideal female image in Shushi's mind is to save the heart of the male with love, and to guide the male from the filthy earthly world to the existence of the unrealistic and beautiful fantasy world.And these women often also have a strong taboo color.But the real woman can not make him trust, even make him fear, hate and hate.The contradictory view of female gargle stone is mainly attributed to Shushi's personal experience.In addition, the formation of Shi Shi's view of women is related to the idea of contempt and fear of women in the traditional Japanese view of women.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313.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燕;;男权社会的别传——毕飞宇“女性叙事文学”的另类解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2 刘红艳;;论塔莉莎的恋父情结[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3 李雷;晏几道与纳兰性德之比较——兼论二人词作中的生命意识[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曾丽华;精神分析视角下的人性展示——沈从文小说简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5 李画;屡败屡战的失败者——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看莎菲女士心理[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白晓荣;;反面乌托邦小说的自我异化——早期反面乌托邦小说主题探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吴海进,郑芳;走向两极的弃妇分裂情感——小说《水随天去》心理内蕴分析[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8 黄净;;《马丁·伊登》主人公的自我分裂与自我异化[J];成功(教育);2009年11期
9 李画;自我、本我和超我的挣扎——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看莎菲女士心理[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10 张永胜;;《法国中尉的女人》:一个精神分析的文本[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宋学清;姜子华;;茅盾《动摇》中的性启蒙、民众暴力、与身体惩罚模式[A];茅盾研究(第11辑)[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霁月;新中国革命题材电影中的寡母寓言(1949-1978)[D];上海大学;2011年
2 谢志勇;逡巡于文与史之间:唐代传记文学述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翟乃海;哈罗德·布鲁姆诗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周荣;超拔精神与凄美命运—路翎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张浩;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精神分析话语剖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6 蔚然;从写实主义视角重新研究《红楼梦》[D];复旦大学;2004年
7 艾尤;在欲望与审美之间[D];苏州大学;2006年
8 李英;田纳西·威廉斯戏剧中欲望的心理透视[D];山东大学;2006年
9 曹波;回到想像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10 王凤香;黄帝内经梦象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代丽君;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史观[D];湘潭大学;2010年
2 焦金梅;大专生的嫉妒及其与情绪调节、应对方式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佳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星;谭恩美自传性长篇小说的性别意识与心理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陈新星;秀才与大学生的爱情憧憬[D];西南大学;2011年
6 郝晓媛;述情困难者的情绪意象分析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卜会玲;神话中的蛇意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春宇;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角度解读《金融家》主人公柯帕乌[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9 王仁秀;八大山人花鸟画的特殊表现及成因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011年
10 张爽;浅析“女性艺术”创作中的心理现象[D];云南艺术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17114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711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