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试论纳博科夫小说《绝望》中的自我分裂与对话世界

发布时间:2018-04-04 22:18

  本文选题:纳博科夫 切入点:绝望 出处:《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摘要】:纳博科夫的小说《绝望》是一个由谋杀者讲述的谋杀故事。主人公先天性的自我分裂、主人公与影子人之间的相似性关系以及作者所采用的拟自传体的呈现方式,使小说具有了多重对话性因素。这种自我分裂与对话关系,将人性内涵作为叙述中心,在意识和潜意识层面引发不同层次的价值判断,将自我、他者、世界以交互主体的形式呈现,从而使文本进入主体间性的"我与你"的范畴,呈现出一个彼此平等、异质共存的对话世界,主人公不同层面的自我所形成的多重对话关系构成了文本的深层意义。
[Abstract]:Nabokov's novel despair is a murder story told by the murderer.The inherent self-division of the protagonist, the similarity between the protagonist and the shadow person, and the pseudoautobiographical presentation adopted by the author make the novel have many dialogical factor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 division and dialogue takes the connotation of human nature as the center of narration, causes different levels of value judgment at the level of consciousness and subconsciousness, and presents the self, the other and the world in the form of the interactive subject.Thus, the text enters into the category of "I and you" of intersubjectivity, and presents a dialogue world of equality and heterogeneity. The multiple dialogical relationships formed by the protagonist's self at different levels constitute the deep meaning of the text.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杨春时;简圣宇;;巴赫金:复调小说的主体间性世界[J];东南学术;2011年02期

2 张鹤;;试论《洛丽塔》的对话性因素[J];外国文学;2007年06期

3 李战子;自传中反身表达的人际意义[J];外语教学;2001年03期

4 严泽胜;拉康与分裂的主体[J];国外文学;2002年03期

5 钱中文;复调小说:主人公与作者——巴赫金的叙述理论[J];外国文学评论;1987年01期

6 张柠;对话理论与复调小说[J];外国文学评论;199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彦顺;妙玉新论——对妙玉的精神分析解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2 高明玉;;洛丽塔:一朵无意识浇灌出的“镜中花”[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张建红;;《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复调艺术特色[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周海燕;;幻美的补偿[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5 和丽伟;;爱与艺术的苦恼——试分析比较《诸神复活》与《道林·格雷的画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6 谢苗苗;;浅谈拉康主体理论视野下大学语文课堂改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7 申玉霞;;镜像中的自我的诞生与幻灭——用镜像理论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查尔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8 李菲;;叙述的多声部——论张爱玲小说《心经》的复调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9 习丽娟;;反思青春——从基拉尔三角欲望理论看库切《青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10 马建美;;迷失与重构——论《鼹鼠的月亮河》人物成长的自我认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雪逸;;论《我弥留之际》中的复调特征[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韦华;;元小说叙事——解读纳博科夫的一个视角[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钟希明;介入公共场域的知识分子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闫闯;制度变迁中的象征秩序[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慧子;新媒体时代公民隐私的侵害与保护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熊宇飞;意识的世界与主体的生成[D];暨南大学;2011年

7 汪鲸;新加坡华人族群的生活世界与认同体系(1819-1912)[D];暨南大学;2011年

8 许淑芳;肉身与符号[D];浙江大学;2011年

9 刘中起;理性主义的范式转换及其当代价值[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罗四,

本文编号:17119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7119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a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