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维纳斯、策兰与诗的乌托邦
本文选题:列维纳斯 切入点:策兰 出处:《中国比较文学》2014年02期
【摘要】:在海德格尔对"思"与"诗"问题的重新发现和阐释之后,列维纳斯和策兰又为解"诗"增加了一个新的坐标:他人,从而使诗学从存在论转到了伦理学。在他们的论域中诗是作为一种与他者的亲近和对话而发生的,这是一种不可能之对话,然而正是这种不可能性赋予了诗以持续运动的力量,它成为一种在有限性(同一)和无限性(他者)之间的"子午线"式的循环。通过这种无限的循环运动,诗突破了空间,从而亲近乌托邦或"别样于存在",由此带来一种通过流浪的归家。这一诗学观念承自犹太教的教诲,同时又与现象学、存在论和解释学等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密切关联,促进了犹太文化和希腊文化的对话和交融,也为我们的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带来了启迪。
[Abstract]:After Heidegger's rediscovery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problem of "thought" and "poem", Levinas and Celan added a new coordinate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poem": others, thus making poetics change from ontology to ethics.Poetry in their domain occurs as a kind of proximity and dialogue with the other, which is an impossible dialogue, but it is this impossibility that gives the poem the power to continue its movement.It becomes a meridian cycle between finiteness (identity) and infinity (other).Through this infinite circular movement, poetry breaks through space, thus being close to Utopia or being, thus bringing home through vagrancy.This poetic concept is derived from the teachings of Judaism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 such as phenomenology, existentialism and hermeneutics, which promotes the dialogue and integration of Jewish and Greek cultures.It also brings enlightenment to our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ross-cultural research.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I10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E.莱维纳斯;伍晓明;;异于去是,或在是其之所是之外[J];世界哲学;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彦文;勒维纳斯对形而上学和存在论的区分[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伍茂国;;现象学视阈中的“他者”[J];东疆学刊;2006年01期
3 王振钰;陈静;;他者作为自由的基础与目的——他者伦理视域中的安徽人际和谐建设[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李莉莉;高申春;;从二元论到具身现象学:意识本质问题的理论批判[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5 陶渝苏;;瞬间、时间与他者——列维纳斯时间观疏解[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6 岳梁;;始源置放:列维纳斯的他者本体解读[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7 刘志忠;;现象学: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论危机的突破口[J];高教探索;2015年01期
8 李凯;;意志自由与人格完善——对孟子与列维纳斯的一个比较[J];船山学刊;2015年02期
9 林建武;;伦理的光学与良心的心声——论勒维纳斯伦理学中的声音[J];道德与文明;2015年05期
10 张桂;;道德虚无主义的应对:列维纳斯伦理学与教的超越性[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鲍俊晓;;萨特论现象学意向性理论[A];江苏省美学学会2014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华;失落与回归:默多克小说中人的本质问题[D];南开大学;2010年
2 郑玉明;试论黑格尔艺术认识范畴的实践性内涵[D];浙江大学;2004年
3 钟华;思与诗的对话[D];四川大学;2004年
4 储诚喜;哲学诊断与当下关切[D];复旦大学;2008年
5 谢俊;虚拟自我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彭勇;列维纳斯的他异性美(伦理)学[D];厦门大学;2009年
7 尹航;论杜夫海纳美学思想的主体间性内涵[D];山东大学;2010年
8 顾世春;从海德格尔到鲍尔格曼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9 陈鑫;两种思想视域中的意识与对象问题[D];西北大学;2013年
10 何光辉;存在与朴真:先秦道家人文观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陶雄;焦虑与恬静[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1年
2 冯爱琳;死亡视域中的张爱玲和新感觉派[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向忆秋;焦虑及反抗[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袁兆文;“诗人何为?”——海德格尔诗艺刍论[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谭晓宇;责任先于自由[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宫小兵;论海明威创作的死亡主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仙花;萧红:凝视荒凉[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王进波;俄国作家文本中的死亡意识及安德列耶夫对死亡意识的深化[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9 袁咏红;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何则阴;有死有限的人追求宗教的无限与永恒——一种存在论的考察[D];四川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福贵;;哈纳斯的秋天[J];娘子关;2008年05期
2 韩兵;;纳斯鲁丁的驴[J];意林;2010年03期
3 韩兵;;纳斯鲁丁的驴[J];新一代;2010年03期
4 蒋武安;人间净土哈纳斯[J];政工学刊;2002年12期
5 王峗;漫游仙境哈纳斯[J];摩托车;2004年08期
6 马庆生 ,黄斌;约翰·英纳斯研究所[J];世界农业;1981年12期
7 威廉·勃特勒·叶芝;茵纳斯弗列岛[J];世界中学生文摘;2005年02期
8 徐彦;;怪猫夺命[J];西江月;2005年18期
9 薄荷;左伟;;哈纳斯湖夜色[J];旅游纵览;2011年08期
10 刘松;;我是个服务员[J];喜剧世界(下半月);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孙向晨;;圣经的另一种解读——读《莱维纳斯与圣经研究》[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一辑[C];2004年
2 孙向晨;;一种伦理的形而上学:论莱维纳斯哲学思想[A];全国“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浩;“格洛纳斯”向美全球定位系统发出挑战[N];科技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高立洪;保护人类净土哈纳斯[N];中国水利报;2000年
3 记者 张浩;卫星意外脱轨暴露“格洛纳斯”的隐忧[N];科技日报;2011年
4 易知;林纳斯的改宗[N];科技日报;2013年
5 华军;哈纳斯:峡谷之湖[N];检察日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李新彦 白剑峰;神奇净土哈纳斯[N];人民日报;2000年
7 木佳;哈纳斯旅游打环保牌[N];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
8 梁锐汉;杰纳斯基金 浴火重生[N];证券时报;2007年
9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张浩;历经波折 渐成正果[N];科技日报;2010年
10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谭武军;俄导航系统年内覆盖全球[N];人民日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马勇;萨利纳斯政府时期墨美关系考察[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刘超然;“万维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的科学家精神[D];重庆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7183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718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