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艾略特诗学新探:四个关键词的研究
本文选题:T.S 切入点:诗歌理论 出处:《文艺争鸣》2014年06期
【摘要】:正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大诗人艾略特(T.S.Eliot,1888—1965)的诗歌与诗论经由赵萝蕤、叶公超、温源宁、卞之琳、曹葆华等学者的译介,开始进入现代中国文坛,迄今已有八十年的历史。(1)平心而论,中文学术界对艾略特诗歌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不过,对艾略特诗学仍有重新研讨的余地。作为英美新批评的先行者,艾略特在现代西方文论史上有重要贡献。他反思了浪漫主义衰微的历史命运,创造性地综合了前人的诗学观念和文艺思想,同时又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创建了一种现代性的美学观念、一种新颖的艺术表现技巧。这就是他的"非个性化"诗学。本文试图在充足文献的支持下,
[Abstract]:In the 1930s and 1940s, British poet T. S. Eliotn (1888-1965) began to enter the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world through the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Zhao Luorui, Ye Gongchao, Wen Yuanning, Bian Zhilin, Cao Baohua, and other scholars.To be fair, the research on Eliot's poetry in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 has made considerable achievements.However, there is room for revisiting Eliot's poetics.As the forerunner of Anglo-American New criticism, Eliot has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history of modern western literary theory.He reflected on the declining historical fate of romanticism, creatively integrated the previous poetic ideas and literary ideas, and at the same time, combined with his own creative practice, created a modern aesthetic concept and a novel artistic expression technique.This is his "non-personalization" poetics.In this paper, supported by sufficient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I561.0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松建;艾略特“非个性化”理论溯源[J];外国文学评论;199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晶;“异史氏”的“心灵史”——论《聊斋志异》中的压抑与幻想[J];蒲松龄研究;2004年01期
2 李志红;高霞;;“人鬼情未了”在中国[J];蒲松龄研究;2005年04期
3 刘毓秀;;浅谈舞蹈艺术的综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4 徐庆年;青年钱钟书与西方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5 桂闯;;论《天狗》的现代性特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谢健;冯建国;;李煜词中的女性审美意象和艺术自叙性[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7 刘康凯;;审美意识形态论争中三种替代性理论方案考察[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杨芳;;论现代水墨的精神特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9 许英英;矫苏平;;谈空间序列的节奏[J];安徽建筑;2008年04期
10 肖晴;;符号中的美与设计思维——波特兰市政厅的形象与精神分析[J];安徽建筑;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婧;;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重新思考《反美阴谋》[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2 熊辉;;简论郭沫若的“风韵译”观念及其历史意义——兼论20世纪中国翻译标准理论的演进[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3 李建军;;文学之病与超越之路[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4)[C];2007年
4 胡飞;喻晓;;论设计的客观性[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5 王天锐;;浅议贵州民族文化[A];布依学研究(之七)——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6 陈伟;陈正勇;;20世纪早期中国流行歌曲的文学性[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李怡;;意志化之路上的梁宗岱诗歌与诗论[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8 邹红;;焦菊隐的“戏剧—诗”观念及对当代话剧的启示[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9 王立;;海意象与中西方民族海洋观中的文化精神[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C];2004年
10 姚朋;;浅析事件因素对风景园林场所感的影响[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5 高乾;本雅明寓言式翻译思想[D];南开大学;2010年
6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8 李向京;瞿小松音乐中的文人精神[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笑频;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D];云南大学;2010年
10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党荣;室内外空间环境的融合与统一[D];河北大学;2009年
2 曹艺;论汉字体设计中的“形”与“态”之美[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陈哲;中国传统纹饰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董鸣;丝网版画的印痕魅力[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平安;探骊中国武术中“黄金分割”思想[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7 汪洵;萧红小说的感伤品格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王秀梅;休闲食品包装的趣味性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孙琦;基于产品意象的感性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李天翔;费尔南多·波特罗艺术述评[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洪增流;于元元;;《四首四重奏》中的自赎之路[J];外国文学;200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磊;救赎之道:T.S.艾略特诗歌中的创伤主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郭亚雄;T.S.艾略特诗歌中的主体消失和阐释困境[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庆;论T.S.艾略特的文学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2年
3 王萍;论T.S艾略特诗歌的反讽诗学[D];安徽大学;2011年
4 贺蕊;T.S.艾略特戏剧作品中的家庭伦理观[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5 刘坤;原始主义视角下的T.S.艾略特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6 许景城;T.S.艾略特《荒原》的生态解读[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7 廖芸;概念隐喻下T.S.艾略特诗歌中的主题意象研究[D];南华大学;2013年
8 何萌;T.S艾略特文学创作中的济世思想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9 赵文瑞;从传统文学秩序与宗教观论T.S.艾略特在《荒原》中的救赎思想[D];东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299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729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