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自我追寻的荆棘之旅—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拉康式解读
本文选题:曼斯菲尔德 + 三界理论 ; 参考:《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凯瑟琳·曼斯菲尔是英国二十世纪初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她极关注女性的生活并创作了众多形形色色的女性人物。人们对其女性人物的分析多是倾向于通过对其短篇小说形式的革新和叙述技巧的层面进行阐述,极少是从语言建构的角度出发。因而本文采用拉康的三界理论,将女性人物的遭遇置于菲勒斯语言的维度中进行解读,认为是菲勒斯语言建构了女性主体。女性确定自己的存在,就必须接受父法和菲勒斯语言的指称。 本文聚焦于伯内尔家中的女性并分析她们自我身份追寻的过程。当女性们进入三界之后,她们受到了自我分裂、双重压迫和自我幻灭,本文认为女性应该找寻到自己的话语来建构女性的身份。曼斯菲尔德对短篇小说形式和叙述技巧的革新也正是呼应了这一主题。
[Abstract]:Catherine Mansfield is a famous British short story writer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As a female writer, she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the life of women and created many kinds of female characters.The analysis of the female characters tends to explain the style innovation and narrative skills of his short stories, rare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construction.Therefore, by using Lacan's theory of the three realms,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experiences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the dimension of Philistine's language, and concludes that it is the language of Phyllis that constructs the female subject.When a woman determines her existence, she must accept the Fathers and Philistines.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women in Burnell's family and analyzes the process of their self-identity pursuit.When women enter the three realms, they are divided, oppressed and disillusioned. This paper holds that women should find their own words to construct their identity.Mansfield's innovation in the form and narrative techniques of short stories echoes this theme.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561.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亚惠;曼斯菲尔德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姚昆仑;;转行的获奖者[J];中国科技奖励;2011年07期
3 许敏;;从曼斯菲尔德不确定的女性身份解读小说中戴着面具的人[J];大家;2011年16期
4 赵友斌;曼斯菲尔德与象征[J];当代外国文学;1998年04期
5 赵敏霞;论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主题特征[J];学术交流;1999年04期
6 李伟娟;从《玩具小屋》谈曼斯菲尔德的创新视角[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8期
7 凌朔 ,盖明;从学徒工到诺贝尔奖得主[J];科学大观园;2004年05期
8 刘项;论曼斯菲尔德的新西兰小说集的主题和风格[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3期
9 刘素芳;;在懵懂中清醒,在幻灭中憧憬——曼斯菲尔德的女性主义思想[J];小说评论;2011年S1期
10 谢荣林;友谊的天才 仇恨的天使——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隐秘生活[J];译林;198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刘须明;;写出一个女性自己的世界——曼斯菲尔德与劳伦斯作品比较阅读[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2 胡树华;;产品创新管理[A];中国价值工程辉煌成就20年(1978—1998)[C];1998年
3 黄从新;;生物医学工程新技术的临床应用[A];湖北省暨武汉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五届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4 Ronald J.O'Malley;万晓光;;连铸结晶器内不同的稳态和动态热行为的研究[A];1999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上)[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玉珊;国际陶艺协会主席一行莅平[N];平顶山日报;2008年
2 记者 秦峰邋董芸 王晓阳;第四十三届国际陶艺学会大会在西安召开[N];陕西日报;2008年
3 对话者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 邓正来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 洪涛;从施特劳斯学派源流看新保守主义[N];社会科学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朱广菁;磁共振成像四获诺奖堪称创新典范(上)[N];大众科技报;2006年
5 ;治炎性肠病,吃虫也许能免疫[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6 驻陕西记者 李琥;富乐国际陶艺博物馆群澳新馆开馆仪式举行[N];中国建材报;2007年
7 贺绍俊;实在的书评[N];光明日报;2007年
8 周原 复旦大学哲学系;政治哲学的贫困[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9 曾镇南;以诚意触摸书的灵魂[N];中华读书报;2006年
10 本报特约记者 陈之罡;复杂的利益格局,,需要正确的信息传递机制[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徐晗;凯·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现代主义特征[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2 郭海霞;曼斯菲尔德与乔伊斯短篇小说的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孙爱珍;计算文体学工作模式探究[D];河南大学;2008年
4 朱兵;一位斯特劳斯主义者的肖像:哈维·曼斯菲尔德政治思想初探[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高伟;文学翻译家徐志摩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卢少鹏;自由与共和国的创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晓娟;精神上的漫游者—从梦幻看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笔下的精神漂移[D];南京大学;2011年
2 李岚;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艺术新探[D];吉林大学;2004年
3 沈韬;[D];苏州大学;2002年
4 朱薛超;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聚焦[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5 梁文静;[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6 高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7 徐晗;《论凯·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现代主义特征》[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8 周丽娜;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现代性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徐晨曦;女性主义叙事学视角下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中的叙事策略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10 王昕;梦中家园[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7551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755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