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融入世界文学谱系的俄罗斯文学
本文选题:世界文学谱系 + 俄罗斯文学 ; 参考:《外国文学》2014年02期
【摘要】:经历了"回归文学"大潮和文学"新启蒙话语",通过国际性的文学交往和对世界文学新的接受与认知,俄罗斯文学从一种封闭状态重又融入了当代世界文学谱系。这一进程可分为两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重建"开始到苏联解体为第一个阶段,90年代到新世纪十余年为第二阶段。多元性、开放性、后现代性、奇幻性、实验性成为俄罗斯文学回归世界文学谱系的鲜明特征。俄罗斯文学的"普世性"并不来自全球化进程,而源于它自身的文化价值内涵。在转向后现代因素的时候,俄罗斯文学的文化范本并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型,它仍然毫不妥协地坚持着自己的个性,以民族的、个性化的力量,固有的气质与色彩在对抗着全球化。
[Abstract]:Having experienced the tide of "returning to literature" and the "new enlightening discourse" of literature, through international literary exchanges and new acceptance and cognition of world literature, Russian literature has been re-integrated into the contemporary world literature pedigree from a closed state.This proces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from the beginning of "reconstruc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in the mid-1980s to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into the first stage, from the 1990s to the decade of the new century as the second stage.Pluralism, openness, post-modernity and fantasy are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Russian literature returning to the world literature pedigree.The universality of Russian literature does not come from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but from its own cultural value connotation.When turning to the post-modern factor, the cultural model of Russian literature has not undergone a fundamental transformation. It still uncompromisingly adheres to its own individuality, with the strength of nationality and individualization.The inherent temperament and color are against globalization.
【作者单位】: 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
【基金】:教育部后期资助项目(11JHQ045)
【分类号】:I512.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赵建常;;沉潜之后的继承与拓展——对当前俄罗斯军事文学的一种描述与判断[J];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02期
2 张建华;;守望经典——后苏联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谈[J];俄罗斯文艺;2011年01期
3 张建华;;战争英雄神话的消解——后苏联长篇小说《将军和他的部队》中的思想向度[J];外国文学;2010年05期
4 王玉美;;俄罗斯社会新女性——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将军和他的部队》[J];俄语学习;2013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贾冬梅;穿越历史的硝烟[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郁蓓;;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与后现代、后现代理论[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哈木;与丘普里宁谈俄罗斯文学近况[J];俄罗斯文艺;1998年04期
3 张建华;重构经典、确立主体、再提社会历史学批评——关于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教学与研究的思考[J];当代外国文学;2001年01期
4 张建华;关于俄罗斯文学的两个问题[J];俄罗斯研究;2001年04期
5 陈建华;简论转型期的俄罗斯文学创作[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刘亚丁;;俄罗斯文学研究会2004年年会闭幕辞[J];中外文化与文论;2005年01期
7 张晓强;;2005年俄罗斯文学布克奖揭晓[J];外国文学动态;2006年01期
8 李传进;;文学视角下俄罗斯农民的伦理道德探析[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年06期
9 王宗琥;;“新的高尔基诞生了”——俄罗斯文坛新锐普里列平及其新作《萨尼卡》[J];外国文学动态;2008年02期
10 陈爱香;;“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暨《俄罗斯文艺》创刊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俄语教学;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奕;;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又一个“多余人”——渥伦斯基形象分析[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2 查晓燕;;试论俄罗斯文学中的“大地漫游”模式[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汪介之;吴晓燕;;论俄罗斯文学中的女性形象[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4 郑体武;;新世纪《俄罗斯文学选读》教材的编写理念[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王宗琥;;表现主义倾向在二十世纪初俄罗斯文学中的勃兴[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郑体武;;新世纪《俄罗斯文学选读》教材的编写理念(发言摘要)[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7 张丹;;浅析《未选择的路》内涵的开放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8 刘亚丁;;个人毁灭与英雄崇拜——20世纪20-30年代俄罗斯文学阐释之一[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9 刘亚丁;;个人毁灭与英雄崇拜——20世纪20-30年代俄罗斯文学阐释[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查晓燕;;俄罗斯文学中的“大地周游”模式刍议[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構;俄罗斯文学系列大戏上演[N];文艺报;2006年
2 段丽君;俄罗斯文学萌生回归欲望了吗?[N];文艺报;2002年
3 记者 舒晋瑜;借BIBF舞台当代俄罗斯文学大戏开演[N];中华读书报;2006年
4 世文;中外学者探讨当代俄罗斯文学[N];文艺报;2008年
5 王志耕;作为生命意义的俄罗斯文学[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6 刘文飞;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接受和传播[N];中华读书报;2006年
7 张建华;人文精神的火种仍在燃烧[N];文艺报;2004年
8 谷羽;与俄罗斯文学结缘一生[N];中华读书报;2006年
9 特约记者 孙越;俄罗斯诗人特卡琴科去世[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外文所 高莽;巴金和俄罗斯文学的情结[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珊妮娅(Kseniia Begma);尼采与19、20世纪之交的俄罗斯文学[D];吉林大学;2013年
2 刘锟;东正教精神与俄罗斯文学[D];黑龙江大学;2004年
3 耿海英;别尔嘉耶夫与俄罗斯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宫月丽;从俄罗斯文学透视俄罗斯的宗教哲学理念[D];吉林大学;2007年
5 刘文霞;“俄罗斯性”与“非俄罗斯性”[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杜国英;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彼得堡的现代神话意蕴[D];黑龙江大学;2012年
7 梅颖;俄罗斯文学中的圣愚及圣愚式人物形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谢春艳;俄罗斯文学中的圣徒式女性形象[D];黑龙江大学;2006年
9 刘辉辉;从艾特玛托夫到佩列文[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10 邱运华;诗性启示:托尔斯泰小说诗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199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邬蒙;迷失于后现代的田园[D];苏州大学;2005年
2 戴可可;《伊戈尔远征记》与俄罗斯文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祖艳;佩列文的后现代主义创作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娴;佩列文作品在中国[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5 陈涛;俄罗斯白银时代小说创作的末日论倾向[D];山东大学;2006年
6 罗文敏;论《堂吉诃德》之后现代性[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敏;唐·德里罗小说的后现代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8 杨雪梅;论J.M.库切小说的后现代性[D];暨南大学;2006年
9 张琳;伊丽莎白·毕晓普诗歌中的后现代性[D];重庆大学;2008年
10 李懿;普希金对阿赫玛托娃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723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772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