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分裂图景中的现代诗学:《卡斯特桥市长》延异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0 14:26

  本文选题:可见本质 + 延异思想 ; 参考:《学术交流》2013年07期


【摘要】:《卡斯特桥市长》(1886)作为哈代七部"性格与环境小说"中极为独特且重要的一部,标志着他由早期对产业社会的逃避和对淳朴乡村生活的怀旧,转向深层次观察和探讨现代社会产业化对于人性的影响:它表达一种"抽象思想的可见本质"。以诞生于并旨在消除现代性二元分裂的延异思想作为切入点,哈代所称的"可见本质"正是延异思想中"在场的不在场",或称历史书写的印迹,而延异思想在"时间上延宕"和在"空间上错置"的具体表征也与文中人物在由农业转向工业的社会环境影响下身份的剧烈转换和命运的跌宕起伏相契合。从人文主义美学的角度,它体现了作家对所处时代的感受,创造和书写了最早感受到"现代思潮痛处"的分裂图景中的现代诗学。
[Abstract]:As one of the most unique and important novels of Hardy's Seven novels on character and Environment, "Mayor of Casterbridge" (1886) symbolized his early escape from industrial society and his nostalgia for simple rural life. Turning to a deeper level to observe and explore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modern society on human nature: it expresses a "visible essence of abstract thought". Starting from the idea of being born in and aiming at eliminating the dualistic division of modernity, Hardy's "visible essence" is precisely the "presence of absence", or the imprint of historical writing, in the thought of extension. The concrete representation of "delay in time" and "misplacement in space" also coincides with the dramatic transformation of identity and the ups and downs of fat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environment from agriculture to industr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humanism aesthetics, it embodies the writer's feeling of the times, and creates and writes the modern poetics in the splittist view of the earliest feeling of the "modern trend of thought".
【作者单位】: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
【基金】:张中载教授主持的北京外国语大学“211”三期项目“哈代研究”(0101C06)部分研究成果
【分类号】:I561.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单斌;“起源”的迷思——德里达《〈几何学起源〉导论》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2 徐春;传统建筑学的解构[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3 代平;浅谈解构主义[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4 车晓勤;永恒的悲哀——解构巴人《莽秀才造反记》的启蒙情结[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张绍鸿;;民事责任竞合法律选择的价值冲突及其平衡[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佘松;;现代重彩画散议[J];书画世界;2009年02期

7 涂琳琳;;千古存在之思——《传道书》思想解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8 陈南艳;;《阿凡达》:对现代西方理性主义危机的反思[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9 韦新梅;朱华丽;杨丽英;;“后现代主义”与少数民族先锋诗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10 王荣萱;;从美学角度阐释华兹华斯的诗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路涛;;Ontology的释译[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2 林文才;;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仰海峰;;形而上学的解构与面向未来的承诺:德里达解读马克思[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4 宋一苇;;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性理论话语[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5 李龙;;文学理论的“问题性”:语境和方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6 谢劲松;;隐喻与形而上学[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任军;;胡塞尔现象学作为历史哲学的意义[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吴建平;人类自我认知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8 肖曼琼;翻译家卞之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莉;数码摄影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09年

2 齐晓雨;J·希利斯·米勒的重复观解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哲;与生命相遇[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人杰;求异和求美—许渊冲汉语古诗英译批评[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腾国立;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启示[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婷;生物技术发展困境及其人文反思[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代丽君;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史观[D];湘潭大学;2010年

8 席志武;雅克·德里达解构符号学与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伦建;语言的召唤—当代中国语言批评的特点与反思[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张正华;手·火·语言—元工具论[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玉琴;“情象”范畴的提出及对中西方诗学若干问题之思考[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1年02期

2 金金龙;金南祚;郑镇圭;李升熏;文孝治;朴堤千;文真姬;赵鼎权;;韩国诗人诗选[J];诗潮;2009年05期

3 陈仲义;矛盾情境——现代诗学探微[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6期

4 张文初;;评谭桂林《本土语境与西方资源——现代中西诗学关系研究》[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05期

5 陈钦武;;福克纳的现代诗学体系[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0年00期

6 北海;;Books Received[J];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06期

7 李世涛;超越语言——20世纪西方诗学的语言追求[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8 高尚学;;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9 方文开;;引用·具象·转录:信息时代的诗歌创作——评帕洛夫的《非原创的天才:新世纪以其它形式创作的诗歌》[J];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04期

10 徐岱;诗学何为?——论现代审美理论的人文意义[J];文学评论;1999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文雅;波德莱尔与中国新诗[D];武汉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谭宇静;空间与诗:对巴什拉《空间的诗学》形象问题的分析与述评[D];浙江大学;2012年

2 张志斌;弗·施莱格尔诗学观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781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7781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c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