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调理论观照下的《哈姆雷特》解读
本文选题:《哈姆雷特》 + 复调理论 ; 参考:《外国语文》2014年02期
【摘要】:俄国著名理论家巴赫金提出的复调小说理论、语言杂多理论和狂欢化理论,为我们把握思想文化变革、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小说和戏剧等文学作品的话语特色提供了别样的解读范式。从复调理论、狂欢化理论以及复调小说情节结构的特点等角度切入,重新解读莎翁名剧《哈姆雷特》,以期在复调理论的观照下,对该剧的话语意涵、结构匠趣、狂欢预设等进行探讨和发掘。
[Abstract]:In this paper ,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discourse features of Shakespeare ' s famous drama Hamlet , with a view to exploring and exploring the discourse implication , the structure of the structure and the presetting of the novel in the view of the theory of the complex modulation .
【作者单位】: 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
【分类号】:I561.07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余丹;;平等对话——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复调解读[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彦婷;;密特威舍教授家庭中的权力转移——《微光世界的继承人》中福柯权力理论的应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韩韦;;风中幻影——浅析《风之影》作为畅销书的写作特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3 未志英;;《约拿书》的隐喻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4 杜海燕;;王家卫《2046》缀合复调式叙事结构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5 颜桂堤;;经典:流动与建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6 殷婷婷;;“整合”亦或“颠覆”——阿多诺与本雅明的“技术介入”之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7 王小翠;;试析《简·爱》中女性话语权的缺失与建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8 强玲;;新历史主义的颠覆与抑制——以长篇小说《兔子,跑吧》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9 缪菁;;爱情背后的辛酸过往——试比较《茶花女》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10 王丹宁;康建明;;“双声话语”视角下的吕贝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王新新;;菲利普罗斯:新历史主义的实践者——《反美阴谋》的新历史主义解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2 鲍国玉;;认知隐喻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郭红梅;;新媒体艺术的空间叙事[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4 赵炎;;解构的“新历史主义”绘画——对中国当代艺术现象及批评历史意识的一种反思[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5 黄光伟;;“新批评”派的“范例”及其历史意义[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6 罗如春;;身份认同问题三论[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7 朱月娥;;文化生态中翻译的中度干扰[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郑贞;钱佳静;;《米》中停顿的翻译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闫建华;劳伦斯诗歌中的黑色生态意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志萍;当代新疆文学的性别书写及其文化内涵[D];南开大学;2010年
6 吴越民;中美报纸新闻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跨文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董美含;90年代后美国华裔女性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熊宇飞;意识的世界与主体的生成[D];暨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艳萍;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实践在中国语境下的新发展[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阳;无暇浪漫: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刘越;菲茨杰拉德三部主要作品中女性角色的女权主义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石睿;探寻精神的归宿[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邓婉;奈保尔的“文化苦旅”——从奈保尔作品中的意象看其文化身份[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吴春茜;人性的守候[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韩伟杰;叙事理论视阈下《一位女士的画像》主题阐释[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王波;菲茨杰拉德小说的叙事艺术[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涛;现代与传统的交织[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梁昱;从“五要素”角度看《明朝那些事儿》[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吴元迈;;对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再认识[J];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芳菲;试论《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之不同审美个性[J];邯郸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刘淑芹;;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悲剧特点[J];电影文学;2007年24期
3 高睿;;《哈姆雷特》中的“死亡”推动——谈《哈姆雷特》中的故事情节设计[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年03期
4 吴秀琼;;论《哈姆雷特》剧中的反衬艺术与三位儿子的形象塑造[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02期
5 张静;;《哈姆雷特》艺术特点之我见[J];文教资料;2009年17期
6 邸文洁;;什么原因使《哈姆雷特》成为一部永恒的杰作?(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年03期
7 陈伟彬;;浅析《哈姆雷特》中的父亲形象和父子关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檀俊;;变异学视域下的《哈姆雷特》与《夜宴》[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3期
9 张小凤;;浅析《哈姆雷特》复仇情节的作用[J];西安欧亚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10 王虹;;《哈姆雷特》与意义的非确定性[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陈琳静;;说不尽的《戏剧时光》[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郑静;;《哈姆雷特》悲剧冲突散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黎林;;从《哈姆雷特》和《窦娥冤》看中西悲剧精神之差异及两种文化背景下的命运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4 蔡亮;;思伊阿古之所思——析“think”一词在伊阿古语言中的使用[A];江西省抚州市社科联论文集(2002-2003)教育文化类[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莎士比亚是我们的同时代人[N];文汇报;2008年
2 余凤高;莎士比亚的“星”[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雷鸣;莎士比亚经典的现代话题[N];中国妇女报;2004年
4 侯丽华;他们用100年将莎翁带进中国[N];深圳商报;2004年
5 李汝成;名著重译并非都是画蛇添足[N];文艺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赵玉;英语文学界关注两大新文化现象[N];深圳商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刘淼;永远向前的契诃夫[N];中国文化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仑;《哈姆雷特》中的延宕[D];复旦大学;2010年
2 丁双梅;圣经原型视阈下的《哈姆雷特》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贾智;论奥利维尔与阿尔莫雷达对《哈姆雷特》的文学挪用[D];复旦大学;2010年
4 黄际超;《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的比较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5 鲍媛媛;《哈姆雷特》和《牛虻》主人公性格及悲剧成因的比较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2年
6 宋会征;从关联理论角度解析《哈姆雷特》中的言语反讽[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7 孟杨;《哈姆雷特》与《窦娥冤》中悲剧精神的对比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7年
8 林s,
本文编号:17792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779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