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视角下对《永别了,武器》的解读
本文选题:海明威 + 《永别了 ; 参考:《语文建设》2013年17期
【摘要】:海明威是美国文学界的一个传奇人物,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对于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海明威众多的文学作品中,作者一直都在塑造硬汉的形象,仿佛就是自己生活经历的一种写照,简练凝结的语言逐渐形成了文学中独特的"冰山原则"创作风格。很多文学评论家都对海明威小说作品中的硬汉形象以男性的视角作了大量的分析,本文将以小说《永别了,武器》为基本的文学载体,从女性的视角对海明威的小说进行新视角的分析。
[Abstract]:Hemingway is a legendary figure in American literary circles. He has created a lot of literary works in his life, which has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later generations. In Hemingway's numerous literary works, the author has been shaping the image of tough man, as if it is a portrayal of his own life experience. The concise and condensed language has gradually formed the unique "iceberg principle" writing style in literature. Many literary critics have made a great deal of analysis on the image of tough man in Hemingway's novels from a male perspective. This article will take the novel "Farewell, weapons" as the basic literary carrier. This paper analyzes Hemingway's nove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men.
【作者单位】: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邵春;评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意识[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3期
2 倪楠;邹玮;;论二元对立叙事结构——以海明威小说《永别了,武器》情节发展为例[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3 朱文利;海明威和他的“女人们”——男权世界里的阴影(英文)[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慧;;海明威的女性视角解读——评《雨中的猫》和《白象似的群山》中的女性意识[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6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邓鹏飞;大卫·波恩男性意识回归的隐喻[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坤;[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3 许彩敏;《永别了,武器》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D];重庆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孔丽霞;;哈代小说的叙事风格:二元对立[J];前沿;2010年08期
2 曹波;多棱镜:海明威《永别了,武器》的叙事结构[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3 刘荣强;90年代国内海明威研究述评[J];国外文学;1999年03期
4 董衡巽;;国外海明威研究的新成就[J];外国文学动态;1998年06期
5 许传华;赵海霞;;二元论视野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卡拉马佐夫兄弟》为例[J];西伯利亚研究;200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佳吉;;破碎的完美 真实的虚无——浅析《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谢志超,何为;此恨绵绵无绝期——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情感分析[J];娄底师专学报;2002年01期
3 刘润娥;;海明威和他的战地天使[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4 丁露;;论海明威心中的完美爱人形象——传统的新女性凯瑟琳[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5 许秀玲;海明威作品中悲观情绪之根源——读《永别了,武器》有感[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6 郭亮;龚奕轩;;海明威的完美理想女性——浅析小说《永别了,武器》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11期
7 陈晓菊;《永别了,武器》中的雨及其他[J];名作欣赏;2000年04期
8 乔佳梅;浅议《永别了,武器》的艺术特色[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S1期
9 周卫军;永别的仅仅是武器吗?——海明威代表作《永别了,武器》赏析[J];孝感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10 范能维;;英雄典范——凯瑟琳·巴克利——《永别了,武器》中凯瑟琳形象解读[J];名作欣赏;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苗秀楼;;惨淡人生:凯瑟琳与加布里埃尔之比较[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2 张婷;;《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罗伯特·乔丹[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孙飞凤;;论会话含意理论对文学作品的阐释力[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程慧;叶塑;;从心理学角度浅析希斯克利夫性格及其成因[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蔡岚岚;;英国女性文学溯源——19世纪以前的英国女性文学综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方智敏;;危机与幻灭 孤独与畸变——评舍伍德·安德森的《俄亥俄州的温斯堡镇》[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周阿芹;;谈谈《傲慢与偏见》中的新女性形象——吉英和伊丽莎白[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8 杨梅;;进入天堂的凯歌——《允准上天堂的运动员之狂喜》[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董衡巽;;美国现代小说创作的启示[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10 何晓涛;;硬汉精神背后的思考——重读《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形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莉清山西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从文化物质主义角度解读海明威的创作主题[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2 赵秦;历史人物的心理分析(之四)[N];中国社会报;2007年
3 洁尘;瓦莱丽与两个海明威[N];中国妇女报;2006年
4 王问生;“世界上最适合作家创作的城市”[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任井、凯梅;第10届海明威国际会议在意大利举行[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朱晓剑;相约萨马拉[N];青岛日报;2006年
7 金敏华;“没有儿童文学,世界不会更美”[N];深圳商报;2006年
8 于凤川;古美共同保护海明威作品文献[N];中华读书报;2002年
9 邹波 文;沉默的少数[N];经济观察报;2004年
10 宋惠昌;“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N];学习时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天中;空间视阈下的海明威老年角色[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薇;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艺术[D];苏州大学;2003年
3 卢国荣;二十世纪美国生态环境的文学观照[D];吉林大学;2008年
4 邵珊;威尔逊的文学与文化批评[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梁建东;埃德蒙·威尔逊的文学批评研究(1914-1950)[D];苏州大学;2011年
6 徐晗;凯·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现代主义特征[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易乐湘;马克·吐温青少年题材小说的多主题透视[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8 吕爱晶;菲利浦·拉金的“非英雄”思想[D];中山大学;2010年
9 隋红升;身份的危机与建构[D];浙江大学;2010年
10 金铖;构筑想象的城堡[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瑜芳;迷惘的一代[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2 俞骅;生与死——欧内斯特·海明威作品主题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3 靳伟英;走出迷惘的迷雾[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晓辉;论海明威笔下的“硬汉”[D];吉林大学;2004年
5 马云飞;海明威《永别了, 武器》中的象征[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刘进军;海明威小说的语言特色新探[D];吉林大学;2004年
7 刘玲玲;解读海明威的非洲题材作品[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刘果;论海明威的女性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袁永菊;海明威的女性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10 赵若纯;海明威作品中的两性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335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833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