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审美和欲望的焦点——论18世纪英国诗歌中的中国瓷器
本文选题:世纪英国诗歌 + 中国瓷器 ; 参考:《外国文学研究》2013年06期
【摘要】:18世纪英国诗歌中的中国瓷器是两性审美和欲望的焦点所在。男性将瓷器类比成女性,将女性物化为瓷器,在这个瓷器的女性化与女性的瓷器化过程中,女性被降格成男性审美和欲望的客体;而女性则通过索取、观看和消费瓷器,将自己的审美和欲望外化于精美的中国瓷器之上,彰显自身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并通过赋予瓷器多种性别属性和多元形象,消解和超越了男性中心话语下"陶/男"和"瓷/女"的二元对立。18世纪末,中国瓷器在英国日渐衰落,这使得它从上述焦点走向边缘,被其他的物品所取代。
[Abstract]:The Chinese porcelain in the 18 th century English poetry is the focus of the aesthetic and desire of both sexes. Men compare porcelain to women and turn women into porcelain. In the process of feminization and feminization of porcelain, women are reduced to objects of male aesthetics and desire, while women take, watch, and consume porcelain. By externalizing their own aesthetics and desires on the fine Chinese porcelain, showing their main position and value, and by endowing the porcelain with various gender attributes and multiple images, Dispel and transcend the dualistic opposition between "pottery / man" and "porcelain / woman" in the male-centered discourse. At the end of the 18th century, Chinese porcelain declined gradually in England, which made it move from the above focus to the edge and be replaced by other articles.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外语学院;武汉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人文学院;
【基金】:江西省社科规划江西高校外国语言教学研究专项课题“中西咏陶诗词比较研究”【项目批号:11WX3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I561.0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振昌;十八世纪英国陶瓷工艺技术进步原因初探[J];文博;199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精玲;;论兰姆散文译介中的主体差异性[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马彦婷;;密特威舍教授家庭中的权力转移——《微光世界的继承人》中福柯权力理论的应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韩韦;;风中幻影——浅析《风之影》作为畅销书的写作特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4 未志英;;《约拿书》的隐喻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5 杜海燕;;王家卫《2046》缀合复调式叙事结构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6 颜桂堤;;经典:流动与建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7 殷婷婷;;“整合”亦或“颠覆”——阿多诺与本雅明的“技术介入”之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8 王小翠;;试析《简·爱》中女性话语权的缺失与建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9 强玲;;新历史主义的颠覆与抑制——以长篇小说《兔子,跑吧》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10 缪菁;;爱情背后的辛酸过往——试比较《茶花女》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王新新;;菲利普罗斯:新历史主义的实践者——《反美阴谋》的新历史主义解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2 鲍国玉;;认知隐喻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郭红梅;;新媒体艺术的空间叙事[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4 赵炎;;解构的“新历史主义”绘画——对中国当代艺术现象及批评历史意识的一种反思[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5 黄光伟;;“新批评”派的“范例”及其历史意义[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6 罗如春;;身份认同问题三论[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7 朱月娥;;文化生态中翻译的中度干扰[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郑贞;钱佳静;;《米》中停顿的翻译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闫建华;劳伦斯诗歌中的黑色生态意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志萍;当代新疆文学的性别书写及其文化内涵[D];南开大学;2010年
6 吴越民;中美报纸新闻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跨文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董美含;90年代后美国华裔女性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熊宇飞;意识的世界与主体的生成[D];暨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艳萍;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实践在中国语境下的新发展[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阳;无暇浪漫: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石睿;探寻精神的归宿[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邓婉;奈保尔的“文化苦旅”——从奈保尔作品中的意象看其文化身份[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吴春茜;人性的守候[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韩伟杰;叙事理论视阈下《一位女士的画像》主题阐释[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波;菲茨杰拉德小说的叙事艺术[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涛;现代与传统的交织[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梁昱;从“五要素”角度看《明朝那些事儿》[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志刚;对赫胥黎《美丽新世界》中“野人”约翰的拉康式解读[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宗骥;;寻找海底宝藏的人[J];航海;1987年04期
2 ;资讯[J];IT经理世界;2006年19期
3 谢萌;;匈奴的Fanciers[J];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02期
4 陈友冰;;二十世纪中期以前英国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及特征分析[J];华文文学;2008年02期
5 涂卫群;;中国艺术“插曲”对普鲁斯特美学的揭示作用[J];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04期
6 刘仪华;;瓦·德拉梅尔的《银月》与中国文化[J];山东文学;2007年07期
7 杜平;异国情调与怀旧——兰姆的中国想象[J];名作欣赏;2005年15期
8 杨凤林;;18世纪英国文学“汉风”的文化反思[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9 肖水;;我所喜欢的十位诗人[J];诗选刊(下半月);2009年10期
10 王珊;;《安徒生童话》中的中国形象[J];世界文学评论;2008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演讲人 叶廷芳;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N];光明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杨为民;中少社热推林格伦经典[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本文编号:18638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863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