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心灵的困境:《宠儿》和《榆树下的欲望》中杀婴行为的比较
本文选题:母亲 + 杀婴 ; 参考:《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托尼·莫里森和尤金·奥尼尔分别于1993年和1936年获得诺贝尔奖。这两位作家的写作风格及技巧各不相同,但是他们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宠儿》和《榆树下的欲望》却有着相同的杀婴情节。本文先分析两位母亲杀婴的原因,然后重点根据新历史主义理论解读杀婴的区别。新历史主义关注那些处于社会边缘人物的命运:这些边缘人物是迫于一种怎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下才会做出杀婴的举动?“自我形塑”和“协和策略”以及权利,巩固,颠覆和包容理论被用来分析两个母亲的杀婴行为,分别有着不同的影响和结果。既然相同的杀婴行为有决然不同的起因,影响,结果,那么隐藏在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两位母亲塞斯和爱碧她们最终的结局又会怎样?她们能否走出心灵的困境,勇敢地迎接光明的未来?这些都是本文要探讨的内容。
[Abstract]:Tony Morrison and Eugene O'Neill won the Nobel Prize in 1993 and 1936, respectively. The two writers have different writing styles and techniques, but their representative works "beloved" and "desire under the Elm" have the same infanticide plot.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causes of infanticide between the two mothers, and then interpre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nfanticide and infanticide according to the new historicism theory. New historicism is concerned about the fate of those on the fringes of society: under what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 do these marginal figures commit infanticide? "Self-shaping" and "Concord Strategy" as well as rights, consolidation, subversion and tolerance theories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two mothers' infanticide, with different effects and results. Since the same infanticide behavior has a decidedly different cause, effect, and result, what is the real reason behind it? What will happen to the two mothers Seth and Abby? Can they come out of the plight of the soul, brave to meet the bright future? These are the contents of this paper.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蕾蕾;西方文学中母亲杀婴母题和母性的重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赵金春;;浅析《宠儿》中的另类母爱[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3 马卫华;;论托妮·莫里森小说《宠儿》中的杀婴主题[J];文教资料;2006年01期
4 李建华;;《杀婴》与山本有三的戏剧特质[J];作家;2009年20期
5 刘道超;;宋代杀婴弃婴习俗初探[J];河池学院学报;1986年02期
6 黄人为;;原始宗教的一种仪式——谈杀婴[J];化石;1982年04期
7 郑辉;董晓烨;;艰难的寻根路——《根》与《宠儿》之比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李景江;神话反映的原始习俗及其心理[J];民族文学研究;1994年02期
9 晓云;试析小说《娇女》的情节处理[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10 吴宝琪;宋代产育之俗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赵亚军;赵新全;邰发道;李保明;王廷正;;根田鼠亲幼识别:亲属系数效应和杀婴行为[A];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胡纪念;;英国精神病法庭辩护简介[A];全国第七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谭琳;;从氏族公共财产到“儿童的世纪”——儿童生存状况的历史演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4 陈金良;胡德夫;曹杰;张峰;;放归普氏野马群体结构变化及其生态意义[A];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第四届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周立民 张晓松 王志;杀婴奶粉经销商放风:到法院告我也没用[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2 葛人;史前人类是否杀婴——美洲土著的故事[N];中国文物报;2007年
3 编译 贵余;动物界残忍妈妈排行榜[N];北京科技报;2006年
4 小径;CCTV揭黑 中国埋单[N];中国经营报;2004年
5 潘启雯;个人视野的“非虚构性”表达[N];北京日报;2008年
6 潘启雯;以生命的名义反思[N];西安日报;2008年
7 轶名;悬赏有价与诚信无价[N];中国信息报;2004年
8 记者 毛一竹 詹奕嘉;少女妈妈杀婴,社会应记取悲剧[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9 沈峰;走出“事前不查、事后纠错”的怪圈[N];经理日报;2004年
10 ;从“熊猫爸爸”到“猴子爷爷”[N];解放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任宝平;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繁殖行为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田亚曼;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阈下莫里森小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志敏;走出心灵的困境:《宠儿》和《榆树下的欲望》中杀婴行为的比较[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2 李明娇;创伤与复原:《宠儿》中的母亲杀婴主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李明娇;创伤与复原:《宠儿》中的母亲杀婴主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沈丽;东方田鼠指名亚种杀婴行为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孙立盎;母性的追问[D];西北大学;2007年
6 李晓莉;论托妮·莫里森《宠儿》中的象征艺术[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吉晶;故意杀人罪若干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杨姗姗;抹不去的黑色印记[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郑蔚康;对托妮·莫里森《宠儿》中象征意象的分析[D];浙江大学;2002年
10 高萌;黑人女性主体性的重建[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665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866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