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维系方式更迭与欧美文学价值流变
本文选题:四大维系方式 + 欧美文学 ; 参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摘要】:人类社会经历了血缘、信仰、理性和普世价值的四大维系方式。不同的维系方式,形成了推动相应文学发展的文化要求和不同的文学价值取向,从而形成了不同文化时代的文学发展风貌。从维系方式发展变更入手,可以克服原有批评方法的机械弊端,能更清楚和更科学地认识不同时代的文学发展趋势与成就。
[Abstract]:Human society has experienced four ways of maintaining blood, faith, reason and universal values. Different ways of maintenance have formed the cultural requirements and different literary value orientatio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rresponding literature, thus forming the literary development style of the different cultural times. Start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the maintenance mode, we can overcome the mechanical drawbacks of the original critical methods and understand more clearly and scientifically the trends and achievements of literature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times.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重点项目“基督教的现代进程与西方历史文化发展”(06JJD7700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1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义平;智者运动与西方社会政治哲学的兴起[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2 解光云;述论古典时期雅典城市的商业经济[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3 曾裕华;;论古希腊哲学研究方向的转变[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4 包鹏程;《奥德赛》的结构与潜结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5 于江;雅典民主制评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王晨曦;;从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反思当前中国大学精神[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7 张艳;;城邦: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8 陈寿富;;黄梅戏《徽州女人》中女人爱情的原生态价值[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9 傅道彬;春秋:城邦社会与城邦气象[J];北方论丛;2001年03期
10 刘建军;阿拉伯文化对欧洲中世纪文化的影响[J];北方论丛;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王东红;王国坛;;奥林匹克精神与和谐社会的契合[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2 卞文;;古希腊文明与中华文明的比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3 舒志定;;马克思教育思想的人文特质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徐辉;;基督教在西方教育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兼论宗教与教育的关系[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5 李建斌;;宗教研究的科学化——英格的宗教研究场论的基本内容[A];宗教与民族(第五辑)[C];2007年
6 林乐昌;;张载礼学论纲[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何卫平;;伽达默尔为何批评接受美学?[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昕;宗教复兴背景下的新俄罗斯小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苏彦新;近代西欧大陆私法的历史基础[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5 孙经国;从理想性政治哲学到现实性政治哲学[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7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吴琳;人的生存模式哲学反思[D];吉林大学;2011年
9 吴永华;现代自由的谱系:从卢梭、黑格尔到马克思[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吴素梅;古希腊民族形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晶洋;论宗教学视域下希腊公民团体的演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程晋普;雅典城邦公民权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方磊;欧阳修散文经典的传播与接受[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迟慧;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品牌塑造[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5 杨燕;基督教教会对欧洲中世纪大学教学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小杏;从接受美学看朱自清散文英译中的意境重构[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汤星亮;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权力问题探微[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炜;从接受美学看《魔戒》带给读者的多重审美经验[D];西北大学;2011年
9 徐冰;从“外在显露”到“内在潜存”[D];西安音乐学院;2011年
10 姚益锋;西方音乐的扩散[D];西安音乐学院;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聪贤;;骑士精神在欧美文学中的衍变[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李志斌;;流浪汉小说对19世纪欧美文学的影响再论[J];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11期
3 王桂平;;不是一本书?[J];读书;1988年02期
4 韩加明;;外国文学史编纂史与时代变迁[J];外国文学评论;2011年02期
5 高伟光;;西方宗教文化与欧美文学教学[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赵升平;;论欧美文学中的回归自然思想[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赵峻;女性文学的“另一半”一瞥——浅析欧美男性作家对女性意识的认知之路[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任振涛;;浅析海明威笔下的硬汉性格对欧美文学的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0期
9 邱荣菊;;日本文学对中国和欧美文学的接受特征研究[J];作家;2010年24期
10 赵升平;;论欧美文学中的悲剧意识[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冯茜;;欧美文学中的神话和宗教色彩[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2 杜鹃;;心灵深处不息的呼喊——19—20世纪欧美文学女主人公精神追求轨迹探寻[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3 刘晓冷;;日本近代文学与西方文化[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马志宇;评点欧美文学奖[N];乌鲁木齐晚报(汉);2010年
2 王宁 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世界文学并非欧美文学的代名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秋叶 编译;在哪儿当作家好?[N];中华读书报;2001年
4 秋叶 编译;在哪儿当作家好?[N];中华读书报;2001年
5 张德明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当代欧美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与文学叙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张德明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当代欧美文学研究中经典的阐释与再阐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汪介之;探索培养研究型人才之路的积极尝试[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内森·加德尔斯 著 吴万伟 译;现代化不一定非要先世俗化[N];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评选引起反响[N];人民日报;2003年
10 早报特约评论员 魏英杰;一天七百万,一本书的全球化魔法[N];东方早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志斌;欧美流浪汉小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昕宇;从“日本”的历史文脉中阅读村上春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殷明明;19世纪欧美文学中的魔鬼及其精神分析学诠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国喜;论《魔戒》对圣经叙事模式的摹仿[D];中南大学;2008年
3 张莹;黑暗中的光明[D];山东大学;2007年
4 金香花;《骆驼祥子》与《浊流》之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5 付凤菊;戏仿:文本内部的批评[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6 邢桂丽;《八月之光》中乔·克里斯莫斯悲剧的根源分析[D];山东大学;2009年
7 蒋宏;先秦情诗与古希腊情诗比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王佳;上帝之光 撒旦之影[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9 李丽娟;《老人与海》中存在主义的相互关系[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10 张广勋;文本的聚焦与意义的辐射[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8951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895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