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不朽的荒野与丑陋的社会——从《熊》看福克纳的人与自然观

发布时间:2018-05-19 12:06

  本文选题:威廉·福克纳 + 《熊》 ; 参考:《广西社会科学》2013年06期


【摘要】:在福克纳小说《熊》的五章中,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章着笔于自然荒野,第四章描写美国南方社会,两者形成鲜明对比。自然荒野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圆圈意象",南方社会则是丑陋的、子嗣渐稀而后继乏人的形象,从中体现了作家对自然的景仰和对现代文明的拒斥,表达了作家的人与自然观:人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与自然达到协调统一,人只有合理地利用自然才能克服社会罪恶,走向完善。
[Abstract]:In the five chapters of Faulkner's novel Bear, the first, second, third and fifth chapters are written on the wilderness of nature. The natural wilderness is a virtuous circle of "circle image", the southern society is ugly, the children gradually thinning and the image of the successor is lacking, which reflects the writer's admiration for nature and the rejection of modern civilization. It expresses the writer's view of man and nature: man should achieve harmony and unity with nature on the basis of equality, and man can overcome social evil and move towards perfection only by making rational use of nature.
【作者单位】: 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分类号】:I712.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正学,王建萍;《李寄》主题刍议——兼议六朝文学中的女英雄形象[J];蒲松龄研究;2003年04期

2 段宗社;;论《苏仙》对神话原型的重现与改写[J];蒲松龄研究;2010年01期

3 吴天德,张宗福;从神本走向人本——殷商西周时期的文化特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4 周云水;;独龙族禁忌的文化人类学解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5 饶晓红;;昆丁:麦克白人生箴言的全面演绎——《喧哗与骚动》的互文性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饶晓红;;“声音”与“愤怒”——班吉的后结构主义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张道升;;羿射日的三重证据及解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阚绪良;;“履帝武敏歆”新解[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9 李湘云;上帝的记号:福克纳“白痴”形象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0 江守义;叙事中的时序变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黎汝标;;试论布依族的谷魂崇拜[A];布依学研究——贵州省布依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8年

2 张礼牡;;试析《押沙龙,押沙龙!》的叙事特色[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周凤霞;;汉代巫蛊术溯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4 丁旭辉;;杨佳娴诗作的古典新象[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戴冠青;陈晓茹;;西方原型批评的中国化及其与中国古典意象论的互通性[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6 吴凌;;现代新诗本体追求探微[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峰;“渔”行为与海明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4 程静;中西创世纪神话对比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卓嘎;藏族天文历算传承模式及其变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何圣伦;苗族审美意识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杨亭;土家族审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邓桦;云南文山蓝靛瑶“度戒”仪式教育过程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袁梅;中国古代神话中智慧导师阿尼玛原型及其承传移位[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欣;师陀论[D];兰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杨梅;无望的找寻与虚妄的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石洁;福克纳在中国的译介及中国当代小说中的福克纳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朱蕾;从女性神话原型批评视角解读《秀拉》和《所罗门之歌》中的女性形象[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何惠;嫦娥形象的生成和演变[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云;构建《哈利·波特》第二世界的细节描写艺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黄华;灾难新闻“英雄”原型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刘丽;苗族崇龙习俗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肖丽;黔东南《苗族古歌》“数字”原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田蓁子;针尖上的蜂蜜[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关颖雄;;论威廉·福克纳小说的神秘侦探情结[J];作家;2009年10期

2 爱德温·麦克唐威尔;梁赤民;;福克纳十四首爱情诗即将出版[J];世界文化;1986年02期

3 李春晖;;探索进入《八月之光》世界的途径[J];世界文化;2010年08期

4 朱叶;道德与美的探索—《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主题与风格初探[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86年04期

5 潘小松;;近十年美国文学研究在中国著述巡礼(续)[J];博览群书;2001年06期

6 黎明;威廉·福克纳的创作历程[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7 孙江;;福克纳最向往的职业(外二篇)[J];朔方;2010年02期

8 王祖友;;跨越时空的对话——《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威廉·福克纳创作艺术研究》一议[J];当代外语研究;2011年01期

9 高小芹;;多角度解读《献给爱米丽的玫瑰》[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年02期

10 杨香虎;;世间冷暖谁不知?——小议傻子班吉的本能感觉和福克纳的匠心独运之处[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8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艳萍;;荒野情结与草原大命——《熊》和《狼图腾》的生态思想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张礼牡;;试析《押沙龙,押沙龙!》的叙事特色[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徐静;;从语用的角度解析艾米莉悲剧命运的成因[A];贵州省外语学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李文俊;关于《福克纳随笔》的随笔[N];文汇报;2008年

2 ;百万欧元购回乔伊斯6页手稿福克纳2页书信拍至近1.8万美元[N];文学报;2006年

3 李开复;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N];光明日报;2007年

4 谢志强;西方文化视角:目光关注东方[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5 艾西;悬念如此制造[N];长春日报;2006年

6 比目鱼;奥康纳为何如此“邪恶”?[N];东方早报;2010年

7 李文俊;《圣经故事》的启示[N];中华读书报;2004年

8 书评人 徐则臣;福克纳的遗产[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9 上海大学 朱振武;《小城畸人》与美国“三农”问题[N];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m 波;乱中求序—《喧哗与骚动》的文体特质[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2 董丽娟;狂欢化视域中的威廉·福克纳小说[D];南开大学;2009年

3 刘国枝;威廉·福克纳荒野旅行小说的原型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卢国荣;二十世纪美国生态环境的文学观照[D];吉林大学;2008年

5 王晓姝;哥特之魂——哥特传统在美国小说中的嬗变[D];吉林大学;2009年

6 孙胜忠;无尽的求索和虚妄的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美合;从威廉·福克纳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探讨他矛盾的女性观[D];兰州大学;2011年

2 赵晨;威廉·福克纳代表作中毁灭式女性形象的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张其亮;事实和虚构:威廉·福克纳的种族批判思想探究[D];浙江大学;2012年

4 李爱宁;与自然同行[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春艳;美好人性的召唤[D];吉林大学;2004年

6 陆雷;威廉·福克纳小说中的迷惘青年[D];苏州大学;2005年

7 杨帆;《熊》中荒野的生态批评解读[D];中南大学;2011年

8 王海霞;生命中的冲突与伤痕[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9 俞全华;《押沙龙,押沙龙!》文体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10 张娜;自由意识与禁闭处境的博弈[D];浙江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100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9100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5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