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佛道之语看《哈姆莱特》的死亡与超越主题
本文选题:莎士比亚 + 《哈姆莱特》 ; 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摘要】:佛道之语映射出《哈姆莱特》的死亡与超越主题,其中既蕴含着生命死灭的悲伤之感,又蕴含有万物生死循环的终极之思。但《哈姆莱特》中所流露出的对死亡的肯定和乐观,是与东方佛道中的死亡乐观论有重大区别的:前者对死亡的乐观态度基于人不得不死的这一客观必然,因而是一种无奈的乐观和坦然,终究掩饰不住其人生终极是虚无的悲叹;后者的"乐死观"是以宇宙永恒、生命不死、自然循环的精神超越为前提的,因而充满了一种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怡然自得。
[Abstract]:The language of the Buddha mapped the theme of death and Transcendence of Hamlet, which contains both the sadness of life and death and the ultimate thought of the cycle of life and death. But the affirmation and optimism of death in Hamlet is different from the view of death in the Eastern Buddhism: the former is optimistic about death. Attitude is based on the objective necessity of the death of the human being, so it is a kind of helpless optimism and frankly, after all, it can not hide the lamentation of the ultimate life of his life. The latter's "view of music death" is the premise of the eternal universe, life and the spiritual Transcendence of natural circulation, so it is full of a kind of harmony between heaven and man and the joy of all things.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561.0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成良臣;;《哈姆莱特》艺术论[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2 罗萍;;浅谈《哈姆莱特》悲剧意味[J];华章;2011年24期
3 钟杰;;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的戏剧叙事[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闫钰;;哈姆莱特形象浅析[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5 李小驹;《哈姆莱特》与《苍蝇》的艺术特点之比较[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6 马继滨;;试析《哈姆莱特》与《赵氏孤儿》[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7 威廉·李黑;麻红;杨海燕;;《哈姆莱特》离我们有多远[J];大连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8 苏新连;解构经典:《葛特露和克劳狄斯》述评[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黄智;;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哈姆莱特》及《麦克白》中的鬼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10 肖锦龙;批评视角与西方《哈姆莱特》评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德发;;道德的相对性与历史性——解读《葛特露和克劳狄斯》的伦理意蕴[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程朝翔;;莎士比亚与战争[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3 陈少辉;;莎士比亚与司马迁死亡观比较[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4 臧天婴;;莎士比亚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5 金艳霜;;从“自我”到“死亡”:论《悲惨事件》中的达菲先生[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颜学军;;马洛“欲望”戏剧的伦理维度[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颜红菲;;莎士比亚悲剧的伦理冲突与审美现代性[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桑迪欢;;卡夫卡的话语世界——从《城堡》看卡夫卡的语言特色和叙事结构[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叶丽贤;;文化建构与自我意识:论奥赛罗在威尼斯社会中的“种族他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索晓海;;麦克白与仇虎的谋杀[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兰守亭;被通俗化的莎士比亚[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易沉;莎士比亚诗作的出版历程[N];中华读书报;2002年
3 余凤高;哈姆莱特父亲的死[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通讯员 杨英姿邋记者 余传诗;《读莎士比亚》:王元化88岁生日收到最可心的礼物[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子雨;说不尽的莎士比亚[N];中华读书报;2008年
6 高峰枫;莎士比亚“人生如舞台”的比喻[N];中华读书报;2003年
7 李国文;汤显祖和莎士比亚[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蔺海波;莎士比亚:英国文化的象征与骄傲[N];中华读书报;2001年
9 吴弘毅;世俗气息和历史真实[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孟夏;用中国人的眼光看莎士比亚[N];光明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继华;欢乐中的深刻:莎士比亚喜剧《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范若恩;麻木的群氓文学流变视野中的《裘力斯·凯撒》群氓场景反思[D];复旦大学;2012年
3 陈茂庆;戏剧中的梦幻[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玉洁;莎士比亚:原初女性主义者还是厌女主义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李新亚;阐释爱情故事内涵的语言巨匠:莎士比亚《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罗密欧与朱丽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6 祝远德;他者之维[D];四川大学;2005年
7 张岩;英雄·异化·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傅洁琳;格林布拉特新历史主义与文化诗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王雨;日本近世町人的生命悲歌[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张鑫;济慈追寻经典化之路与浪漫主义后世书写传统[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建辉;莎士比亚《暴风雨》隐喻探析[D];苏州大学;2010年
2 宋艳;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地位[D];安徽大学;2005年
3 徐剑莹;莎士比亚喜剧中的爱情故事[D];安徽大学;2006年
4 张霞;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戏剧性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董莉;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管窥其诗学思想[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娄立国;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爱的主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马春丽;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多重复义[D];西南大学;2007年
8 陈秋玲;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超自然因素[D];西南大学;2008年
9 谭少茹;从生存论角度谈莎士比亚悲剧和传奇剧的创作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鲜文森;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和十四行诗中的人性哲学[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453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945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