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瓦戈的庸常——论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
本文选题:日瓦戈医生 + 婚外恋 ; 参考:《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摘要】:本论文重点讨论《日瓦戈医生》中拉拉和日瓦戈的婚外恋、拉拉情感的三个发展阶段和日瓦戈的软弱性。小说淡化了婚外情"庸俗"的一面,故而研究者对日瓦戈和拉拉的出轨行为也倾向于做诗意的阐释。然而,众多研究者只是将研究聚焦于拉拉和日瓦戈的爱情,有意避开拉拉情感发展三阶段的前两个阶段,没有看到拉拉和科马罗夫斯基在一起时所获得的少女的虚荣心的和情欲的双重满足,也忽略了拉拉同安季波夫结为夫妇的经历。另外,不少研究者依据小说结尾处"日瓦戈的诗作"中的第一首诗"哈姆雷特"来比拟日瓦戈的情况,认为日瓦戈具有哈姆雷特式的属性,然而根据文本中内容,日瓦戈和哈姆雷特除了出身几无相似之处,日瓦戈则毫无行动的意识,他更像一位想遁世而不得的隐士。因此,奥德赛或者哈姆雷特式之类的标签不适用于软弱的日瓦戈医生。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xtramarital affair between Lala and Zhivago, the three s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ala's emotion and the weakness of Zhivago in Doctor Zhivago. The novel downplay the vulgar side of extramarital affairs, so researchers tend to interpret the cheating behavior of Zhivago and Lala. However, many researchers have focused their research on lesbian and Zhivago love, avoiding the first two stages of the three stages of lesbian emotional development. The double satisfaction of Lala and Komarovski's vanity and lust was not seen, and the experience of Lala's marriage to Andipov was ignored. In addition, according to the first poem "Hamlet" in Zhivago's poem at the end of the novel, many researchers think that Zhivago has Hamlet property, but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 of the text, Zhivago and Hamlet had little resemblance to their origins, and Zhivago had no sense of action. He was more like a hermit who wanted to be reclusive. Therefore, labels such as Odysseus or Hamlet do not apply to weak Dr. Zhivago.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分类号】:I5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亚丁,何云波;雷雨中的闲云野鹤——关于帕斯捷尔纳克的对话[J];俄罗斯研究;200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溪琳;;人性的尊严与历史的冲突——浅析《日瓦戈医生》中日瓦戈的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2 林海洪;;从尼洛夫娜到萨姆金──高尔基的一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3 史云燕;;评俄罗斯新农民作家作品——以谢尔盖·叶赛宁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
4 高建华;;库普林小说与“五四”抒情小说[J];北方论丛;2012年02期
5 刘建荣;韩静池;;宗教信仰引导下的俄罗斯文学[J];长城;2009年06期
6 赵杨;人性与人道·社会与历史——浅探索尔仁尼琴笔下的艺术世界[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张建英;;新俄罗斯文学的叙事框架[J];长春大学学报;2006年09期
8 刘敏娟;;20世纪世界文坛的奇葩——当代苏联生态文学管窥[J];成功(教育);2007年10期
9 孙海英;;皮利尼亚克作品的圣愚化[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王明琦;人生·路·诗歌——勃洛克的生活与创作[J];辽东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雪峰;苏联劳改营史研究(1918-1960年)[D];吉林大学;2011年
2 王天红;中国现代新诗理论与外来影响[D];吉林大学;2011年
3 何青志;隐含作者的多维阐释[D];吉林大学;2011年
4 曹海艳;顿河哥萨克的群体精神真理探寻与历史悲剧[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谢周;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大师和玛格丽特》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6 黄伟;《日瓦戈医生》在中国[D];暨南大学;2006年
7 宫月丽;从俄罗斯文学透视俄罗斯的宗教哲学理念[D];吉林大学;2007年
8 高建华;库普林小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邱静娟;继承与超越[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10 程殿梅;流亡人生的边缘书写[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琼;布宁小说中的普世性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雅婷;什梅廖夫作品中的俄罗斯形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魏宏娜;从拯救到被拯救——白银时代文学作品中知识分子形象的转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艳慧;马雅可夫斯基诗歌的艺术世界[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代鹏;论《大师和玛格丽特》的艺术创新[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晔;论康斯坦丁·巴尔蒙特诗歌中的象征主义[D];吉林大学;2011年
7 黄莹莹;阿赫玛托娃《安魂曲》的结构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8 孙文君;《日瓦戈医生》中的生命意识[D];南京大学;2011年
9 付合梅;最后的周扬 人性的高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袁文君;从政治现代性的视角审视俄罗斯“白银时代”主体观的兴衰[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晁召行;;谈哈姆雷特“重整乾坤”的时代性及其悲剧意义[J];许昌学院学报;1987年03期
2 熊元义;中国悲剧的另一形态——《桃花扇》与《哈姆雷特》比较[J];戏剧文学;1998年07期
3 苏福忠;《哈姆雷特》中的莎士比亚[J];读书;2002年11期
4 张乘健;《哈姆雷特》与《西游记》里的乌鸡国[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陈小亮;乔特鲁德再嫁的另一种诠释[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6 曹瑞涛;;哈姆雷特之困[J];书屋;2007年02期
7 龚瑶;;《哈姆雷特》中自我防御机制的移置作用[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7年01期
8 小白;;好色的哈姆雷特[J];书城;2007年07期
9 鲁萌;性格悲剧·崇高·人——读《哈姆雷特》札记[J];外国文学研究;1985年03期
10 一之;哈姆雷特:是传说还是史事?[J];外国文学研究;198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梅珍;;哈姆雷特形象的伦理视角审视[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郑静;;《哈姆雷特》悲剧冲突散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丁海彬;耿宁;;由《哈姆雷特》的王位纷争小窥兄终弟及的伦理沿袭[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杜娟;;身份的犹疑:哈姆雷特形象意义再探[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王忠祥;;建构崇高的道德伦理乌托邦——莎士比亚戏剧的审美意义[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颜红菲;;莎士比亚悲剧的伦理冲突与审美现代性[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陈众议;;《堂吉诃德》在中国[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8 陈琳静;;说不尽的《戏剧时光》[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陈少辉;;莎士比亚与司马迁死亡观比较[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10 曹树钧;;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莎学事业的发展[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伟R,
本文编号:19462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946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