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与救赎:德里罗空间艺术的诗学功能
本文选题:空间叙述 + 隐喻 ; 参考:《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年05期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家庭空间、社会空间、恐怖主义教义空间中的三重人性与空间关系结构来解读空间视阈下《坠落的人》主人公的人性问题。在《坠落的人》中,德里罗将"9·11"事件对人性的冲击与颠覆问题置于时空意义的视角下进行考察,"空间"作为叙述及手段,具有鲜明的诗学功能。"空间"成为文本对人性状态的隐喻:对既有物质空间破碎的灰色沮丧描述与遁逃,隐喻着精神及人性的沉沦与破败;对社会物质空间的求索象征着主人公对人性与精神均衡和谐之境的探索与救赎。人性与生存价值的焦虑与探索是其空间诗学功能的最终所指。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nature and space in family space, social space and terrorist doctrine space to explain the human nature of the protagonist in the fall of space. In the fall of the Man, Derrero examines the impact and subversion of the September 11 incident on human n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time meaning. Space, as a narrative and means, has a distinct poetic function. " Space "becomes the metaphor of the text to the state of human nature: to describe and escape the gray depression of the existing material space broken, to metaphor the spirit and the human nature's decline and ruin;" The search for social material space symbolizes the hero's exploration and redemption of the harmonious environment between human nature and spirit. The anxiety and exploration of human nature and survival value is the ultimate indication of its function of space poetics.
【作者单位】: 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2013年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世界观认知模式下民族叙事的解读研究”(项目编号:13YJA850007)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但汉松;;“9·11”小说的两种叙事维度:——以《坠落的人》和《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为例[J];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02期
2 曾桂娥;;创伤博物馆——论《剧响、特近》中的创伤与记忆[J];当代外国文学;2012年01期
3 殷晓芳;张艳敏;;基于叙述符号学的叙事文本的文化意义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范小玫;德里罗:“复印”美国当代生活的后现代派作家[J];外国文学;2003年04期
5 史岩林;;《指向终点》:论唐·德里罗的空间政治[J];外国文学;2011年04期
6 张加生;;从德里罗“9·11”小说看美国社会心理创伤[J];当代外国文学;2012年03期
7 朱晓琴;;全球化背景下后9.11时期英国伦敦掠影——解读麦克尤恩小说《星期六》[J];长春大学学报;2012年11期
8 张丽丹;;德里罗新作《坠落的人》中主人公对于恐怖袭击事件的心理解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9 罗小云;;后9·11文学的幻想:厄普代克的《恐怖分子》[J];外国语文;2011年03期
10 贺天忠;鲁定元;;西方现当代空间理论研究动向与启示[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薇;卓广平;;论司法独立体系下审判委员会对法官独立的影响[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2 陈德胜;崔忠洲;徐刚;赵建玲;;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管理模式的重构及其功能[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聂慧敏;汪清;;借鉴孟子仁政思想的精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张晶;解立;;论犯罪的认识与评价标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杨青,许富宏;略论两晋之际的社会变迁及其成因[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6 吴树新;;和谐社会视野中人的全面发展[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7 郝楠;;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8 余靖;;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和社会交往障碍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徐震虹;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和人格指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徐文策;;转型期大众传媒失范前因透视[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勃潮;;论贵州京剧院文化管理体制改革[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龙;;整合与发展:转型时期农民工心理问题及再社会化思考[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舒联众;;我国当前城镇化战略的实施路径[A];“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上)[C];2011年
4 孙远太;;从分化到合作:当代社会建设的政治意蕴[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颜烨;;安全社会学作为学科研究的现状与发展[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左雪松;;从阶级冲突到社会冲突观—马克思与科塞的冲突思想[A];“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吴清芳;;大众传播·社会角色·和谐社会[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8 邹桂斌;;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和社会治理策略初探[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9 王光甫;;农民工体制与农民工的现代性[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张秀梅;甘满堂;;农民工流动家庭化与城市适应性[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学森;我国毛南族聚居区传统体育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实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陈俊松;当代美国编史性元小说中的政治介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刘鑫渝;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D];吉林大学;2011年
4 吴庆华;城市空间类隔离[D];吉林大学;2011年
5 闫闯;制度变迁中的象征秩序[D];吉林大学;2011年
6 方菲;伦理视阈下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陈福祥;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的有效供给[D];西南大学;2011年
8 杨茂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师流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马小华;当前清真寺与回族乡村社会之间关系的实地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吴立忠;当代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与运行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庞飞;西部农村老年人口对社会工作的需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丽;服装制造业农民工生活质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孙丽;安徽省非体育类在读研究生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王帅;我国优秀运动员的社会责任问题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王婷婷;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翼;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机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王万果;辽宁省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提升路径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朱小妹;唐·德里罗的小说《白噪音》中死亡恐惧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明月;儒家文化视野下当代高校师生冲突现象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10 王翼;“80后”青年离婚现象的道德拷问[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峰;;论西方网络文化的特征[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朴玉;;从德里罗《坠落的人》看美国后“9·11”文学中的创伤书写[J];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02期
3 但汉松;;“9·11”小说的两种叙事维度:——以《坠落的人》和《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为例[J];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02期
4 马宁;赛博空间虚拟性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3年12期
5 赵国新;;西方文论关键词 雷蒙·威廉斯[J];外国文学;2011年03期
6 蓝纯;伊恩·麦克尤恩其人其作[J];外国文学;1998年06期
7 吴旭;;“公众空间”的特征及其在三种媒介形态上的比较[J];国际新闻界;2008年09期
8 姜小卫;;后现代历史想象的主体:《天秤星座》[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黄少华;论网络空间的社会特性[J];兰州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10 罗小云;;后9·11文学的幻想:厄普代克的《恐怖分子》[J];外国语文;201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玲玲;罪恶的救赎——《永别了,武器》中凯瑟琳的基督隐喻[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王朝辉;;寻求灵魂的皈依——解读奥康纳《好人难寻》的宗教救赎主题[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8年06期
3 赵晓霞;;“救赎”情绪:卡夫卡《乡村医生》的主题新探[J];甘肃高师学报;2006年06期
4 吕丽塔;胡龙青;;爱是心灵成长和救赎的力量——试析《蜜蜂的秘密生活》[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5 孙彩霞;;《等待戈多》中的《圣经》隐喻[J];唐山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张进;论“赋比兴”的语言结构和修辞系统[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7 蒋敏蓉;;从圣经角度探寻《好人难寻》中老祖母的灵魂救赎[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熊力游,熊永红;科技翻译中的逻辑推理[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9 胡梅红;也谈弗罗斯特的《雪夜林边驻马》[J];常熟高专学报;2000年05期
10 贺昌;从符号到隐喻──以《弃妇》为例对现代诗作结构分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远光;;人物传播的“救赎”[A];首届中国人物传播家大会暨第二届中国人物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陈英敏;高峰强;;隐喻及其在心理治疗中的意义[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田浩;;心理学概念的界定:从抽象化到语境化[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宋红岭;;“身体”何谓——身体美学理论探讨之一[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孟维杰;;论心理学隐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蓝越群;;隐喻视角下的习语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高航;;温度的概念隐喻:汉语语料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张迪;李福印;;体验性假说:来自汉语颜色词语的验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姚洁;;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比较(英文)[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5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赵宗金;;从“灵魂”到“心理”——心理学方法论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寺儿堡九年一贯制学校 张忠诚;徒劳的救赎与不懈的宣扬[N];中国教育报;2010年
2 任崇熹;重奖“扶老”不是救赎[N];开封日报;2011年
3 张贵峰;面对“三重门”故宫拿什么救赎[N];沈阳日报;2011年
4 刘江华;《最爱》:从“放逐”到“救赎”[N];中国电影报;2011年
5 宗波;理想的迷失和救赎[N];人民日报;2011年
6 记者 小安;欧洲的救赎才刚刚开始[N];上海证券报;2011年
7 邹光祥;谁将救赎南方证券[N];中国经营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王涛;3.5GHz期待“救赎”[N];通信产业报;2005年
9 胡家源;中国车市二轮洗牌 弱势车企寻求救赎[N];中国经营报;2004年
10 谢有顺;青春的受难与救赎[N];文艺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群英;阐释美国当代社会:德里罗作品的互文性研究[D];厦门大学;2013年
2 张瑞红;快感与焦虑[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3 李小海;无序的世界和精神的救赎[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4 王洪刚;外语教学中引入隐喻对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与思维模式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范爱贤;汉语言隐喻特质[D];山东大学;2005年
6 吴畛;人道主义与人的自我拯救[D];吉林大学;2006年
7 张小玲;夏目漱石与近代日本的文化身份建构[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8 许新海;教育生活之危机与救赎[D];苏州大学;2009年
9 贺天平;量子力学模态解释及其方法论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10 程亚丽;从晚清到五四:女性身体的现代想象、建构与叙事[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沙立玲;在救赎的途中寻找信仰[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2 孔倩楠;从激扬到幻灭的性爱救赎之路[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婵;现代女性作家书写视域中的长女形象[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陈琪;性爱·死亡·救赎——《棋王》《红高梁》《古船》对生命意识的诠释[D];暨南大学;2000年
5 欧阳碧诺;从救赎到被救赎[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6 徐则臣;通往救赎之路[D];北京大学;2005年
7 贾延红;试论弥尔顿三部长诗中的救赎主题[D];湘潭大学;2008年
8 黄靖;创伤·救赎[D];集美大学;2013年
9 周娟;《国风》中的隐喻运用和《诗集传》中的隐喻解释[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孟庆亮;隐喻:通向未知域的桥梁[D];东华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490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949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