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诗画中的自然崇拜
本文选题:欧洲 + 自然崇拜 ; 参考:《外国文学研究》2013年01期
【摘要】:18世纪初基督教衰落后,欧洲诗画中出现了自然崇拜的倾向。该倾向最初见于英国的自然诗和自然画,而后延及欧洲其它国家。该时期的英国诗画表现出对自然美和忧郁情调的神往,其中包括诗人汤普森、格雷、柯林斯的自然诗和画家根兹博罗、威尔逊的自然画。受英国自然诗画的启发,卢梭和歌德形成他们独特的自然艺术观,尤其卢梭将自然观融入他的社会思想。华兹华斯和科勒律治则运用纯灵感的方式来写自然诗,尤其华兹华斯的诗将自然与人性相融合。根兹博罗的画在表现自然上与华兹华斯十分相似。特纳的自然画更被认为是对格雷诗歌的注解。此后,自然画又经库尔贝的自然主义风景画,发展到印象派莫奈等人的自然画,从而演绎了欧洲绘画艺术中的自然崇拜。历史上还是第一次通过自然崇拜将欧洲的诗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Abstract]:After the decline of Christianity in the early 18 th century, there was a tendency of nature worship in European poetry and painting. This tendency was first seen in natural poems and paintings in England and later in the rest of Europe. English poems and paintings of that period showed a fascination with natural beauty and melancholy, including the poems of Thompson, Gray, Collins and the painters Genzboro and Wilson. Inspired by British natural poems and paintings, Rousseau and Goethe formed their unique view of natural art, especially Rousseau's integration of natural view into his social thought. Wordsworth and Colerudge use pure inspiration to write poems of nature, especially Wordsworth's poems that combine nature with human nature. Genzboro's paintings are naturally similar to Wordsworth's. Turner's nature painting is considered to be a commentary to Gray's poetry. Since then, natural painting has developed into the natural paintings of Impressionist Monet and so on through Kurbey's naturalistic landscape painting, thus deducing the natural worship in European painting art. For the first time in history, European poetry and painting are closely linked through the worship of nature.
【作者单位】: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分类号】:I561.0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郭锦玲;试论中西艺术中的“自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蔡黎;中国文学中文化空间的建构[D];郑州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章才;贾国静;;视域之外的另一个世界——试论《哈利·波特》的欧洲巫术文化背景[J];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2 吕超;;欧洲科幻文学“前传”[J];世界文化;2006年03期
3 崔大庆;论欧洲19世纪小说女性形象的悲剧命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白素屏;;中世纪欧洲妇女文学之影响因素分析[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5 黄丽;;劳伦斯:自然、原始与本真的梦幻追求——劳伦斯与原始主义小说研究(之一)[J];北方论丛;2007年03期
6 李华;;从《雨山之路》解读平原印第安人的自然崇拜现象[J];长城;2011年10期
7 张冰;;为什么对俄罗斯只能信仰?——从一首四行诗的阐释说起[J];俄罗斯文艺;2006年01期
8 杜鹃;隋忆越;;人文主义文化语境中的西方女性文学[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潘淑娟;高雪;;现实主义:美国民族文学的真正开端——论美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赵胜潮;王志勇;;论20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女权问题[J];名作欣赏;2009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查晓燕;;试论俄罗斯文学中的“大地漫游”模式[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黄若曼;;《哥伦布之冠》中本土生存意识的现代演绎[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刘爱琳;;两个不对等的世界——谈哈代小说中两性形象系列的差异[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4 游庆珠;;打破传统,各领风骚在诗坛——惠特曼与狄金森比较初探[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5 徐青根;;《贵妇人肖像》的一个命题[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6 傅腾霄;;《安娜·卡列尼娜》与“俄国革命的镜子”——学习列宁论托尔斯泰札记[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吴宝康;论怀特小说的悲剧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孙胜忠;无尽的求索和虚妄的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娟平;拜伦的形象:从欧洲到中国[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海霞;通向成熟之路[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张凤鹃;古希腊戏剧的解体和文艺复兴戏剧元素的重组[D];山西大学;2007年
4 毕凤珊;约瑟夫·康拉德殖民话语的矛盾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1年
5 孙珍;背弃与顿悟[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丽娟;马洛的发现[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7 张希媛;神圣与世俗之间[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8 杨建丽;人与自然的共鸣——论爱默生的超验主义美学以及文学影响[D];吉林大学;2004年
9 吴丽丽;飘香的番石榴——论魔幻现实主义的形成[D];吉林大学;2004年
10 索佳;无为而有为[D];河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492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949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