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体裁诗学”视角中的故事文本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30 03:26

  本文选题:体裁 + 诗学 ; 参考:《中国比较文学》2013年04期


【摘要】:在普罗普看来,"体裁是凭借18-20世纪民间创作的状态来确定的。对体裁的适当的确定又是对民间创作的艺术、思想和历史较为可信的科学研究,并且是对随后的民间创作在总体上所作的符合于历史发展的时代性的结论。"本文主要探讨俄国学者李福清院士秉承故事"体裁诗学"传统,将研究视线投向故事文本结构,从"为中国学者所忽略的"的体裁形式入手展开的视角独特的中国民间文学研究。
[Abstract]:According to Prop, "genre is determined by the state of folk creation in the 18-20 th century." The proper determination of the genre is also a scientific study of the art, thought and history of folk creation, and a conclusion that the subsequent folk creation, on the whole, conforms to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at academician Li Fuqing, a Russian scholar, adheres to the tradition of "genre poetics" and focuses his attention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story text. The study of Chinese folklo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enre of "neglected by Chinese scholars".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出版社;
【分类号】:I512.07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贾放;俄罗斯民间故事研究的“双重风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2 李福清;从历史诗学的角度看中国叙事文学中人物描写的演化过程[J];兰州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宇;包公传说的“神判”情节述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 苏维娜;;陌生化的审美之维——读《致羞涩的情人》管窥陌生化的艺术魅力[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3 朱迪光;中国神话的历史化及其对中国叙事文的影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4 魏远征;岁时节日在《金瓶梅》中的叙事意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5 冯毓云;艺术即陌生化——论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的审美价值[J];北方论丛;2004年01期

6 王桂芝;;文学形式主义的历史性[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6期

7 胡家荣;文革记忆的另一种叙述——王小波《黄金时代》解读[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5年02期

8 徐岱;;诗是用词语写的——重审“艺术与技术”的关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赵玉;;《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叙述视角探析[J];长城;2009年08期

10 王长武;;试析网络小说语言的陌生化问题[J];长城;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祝秀丽;;民间故事讲述人传承个性的研究——以辽宁故事家李占春为例[A];民间叙事的多样性——民间文化青年论坛[C];2004年

2 施爱东;;故事的稳定性与随意性——以孟姜女故事的传承与变异为例[A];山东淄川·中国孟姜女传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顾伟列;;文学解读的世界性——以中国古代文学国外传播与研究为例[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亭;土家族审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袁梅;中国古代神话中智慧导师阿尼玛原型及其承传移位[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3 黄玲;中越跨境民族文学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纪永贵;中国口头文化遗产——董永遇仙传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邱江宁;才子佳人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6 孙鸿亮;佛经叙事文学与唐代小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罗筱玉;宋元讲史话本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8 凌郁之;走向世俗[D];复旦大学;2005年

9 富世平;敦煌变文的口头传统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10 万润保;中国古代小说与方术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2 张冬冬;崔府君故事流变论考[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任晓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探究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段菲;从英文台词看中美文化的交互态势[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翟玉英;关于民间传说中的包公形象问题[D];河南大学;2011年

6 潘江曼;美学视野下的蔡志忠古典漫画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毛红芳;中国古代神话与现代动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吴yN;湖北诸葛亮传说的生成机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汪玉柱;论俄苏历史诗学的发展与流变[D];兰州大学;2011年

10 潘高峰;捍卫文学性—内部研究论[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贾放;普罗普故事学思想与维谢洛夫斯基的“历史诗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2 孙机;;明代的束发冠、(髟狄)髻与头面[J];文物;2001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段从学;从诗史研究向诗学研究的提升——读陈旭光新著《中西诗学的会通》[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刘燕;《现代批评之始:T.S.艾略特诗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J];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02期

3 杨建;乔伊斯研究在西方[J];外国文学评论;2005年03期

4 周红;;略论巴赫金的诗学研究[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张思齐;;三一学说的印度来源和《财宝》的文本评点[J];大连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6 麦永雄;;解辖域化——德勒兹后结构主义诗学研究(之二)[J];长江学术;2006年03期

7 明羽;盂姜女与雅罗斯拉夫娜的“哭夫”[J];理论与创作;1990年02期

8 徐肖楠;阿兰·罗伯-格里耶小说的复现手法[J];名作欣赏;1998年03期

9 王东;;评D·H·劳伦斯的诗学思想[J];作家;2010年12期

10 马燕;;现代中国语境中的华兹华斯[J];鸡西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刘文纪;罗婷与克里斯特瓦诗学研究[N];文艺报;2005年

2 牛娜;从心灵步入理想国[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张紫晨 陈佳;今天我们怎么讲神话[N];浙江日报;2006年

4 强迪艺;说不尽的诗话[N];人民政协报;2003年

5 卫西谛;《朗读者》:理性与感性的沉思[N];中华读书报;2006年

6 钱中文;巴赫金研究的新成果[N];中华读书报;2002年

7 石文颖;神话复归的现实意义[N];文艺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婷;克里斯特瓦的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2 刘渊;德国早期浪漫派诗学研究:以弗·施莱格尔为代表[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黄晓燕;华莱士·史蒂文斯诗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高建为;左拉的自然主义诗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

5 秦丹;燕卜荪诗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6 王敬民;乔纳森·卡勒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吴承笃;巴赫金诗学理论概观[D];山东大学;2006年

8 马晓辉;维谢洛夫斯基的历史诗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9 高奋;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命诗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10 杜吉刚;西方唯美主义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霞;刘若愚的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刘洋;彼得鲁舍夫斯卡娅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小说的创作主题与诗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3 魏丽;论福克纳小说《八月之光》中的种族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吴敏;想象与教化[D];海南大学;2012年

5 杨军;布尔加科夫《狗心》体裁诗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6 吕新明;庞德诗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林影;兰波与神秘主义诗学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潘睿;超越族裔性:李立扬诗歌的诗学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9 马晓辉;维谢洛夫斯基历史诗学研究中的体裁问题[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10 辛明霞;俄苏历史诗学及其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D];兰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537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9537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3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