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父与子》中的虚无主义
本文选题:父与子 + 虚无主义 ; 参考:《语文建设》2013年23期
【摘要】:《父与子》是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创造的一部反映农奴制改革的小说。虚无主义是俄国思想史中盛行一时的理论,它是一种全盘否定一切传统观念和道德伦理的思想。《父与子》中正体现了这种思想,因此,本文试通过对《父与子》中各种人物以及人物之间矛盾的探讨来深刻剖析虚无主义这个带有时代色彩的观念,共同回忆、体味那个时代。
[Abstract]:Father and son is a novel about serfdom reform created by the famous Russian writer Turgenev in the 1860s. Nihilism is a popular theory in the history of Russian thought. It is an idea that totally negates all traditional ideas and moral ethic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eeply analyze nihilism, a concept with the color of the times,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various characters and their contradictions in "Father and son", and to recall and appreciate that era together.
【作者单位】: 上海开放大学黄浦分校;
【分类号】:I5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露鑫;屠格涅夫笔下的“新人”形象[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2 吴嘉佑;;亦真亦幻《父与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3 申家仁;不由自主的倾向——《父与子》的创作过程[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4 程家钧;张勉;;艺术真实的一曲凯歌——评屠格涅夫的小说《父与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1期
5 安德烈·莫洛亚 ,谭立德 ,郑其行;屠格涅夫传[J];名作欣赏;1982年05期
6 朱金顺;巴金和屠格涅夫[J];俄罗斯文艺;1983年05期
7 郑文波;屠格涅夫散文诗艺术特色初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2期
8 梅希泉;;巴扎罗夫和他的时代[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1期
9 陆人豪;论屠格涅夫创作中的客观态度[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10 何云波;屠格涅夫爱情观的二律背反[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梁冬雪;;屠格涅夫六十年代初的创作——《前夜》、《父与子》[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2 季甄馥;;瞿秋白《俄国文学史》的时代意义及其文学史观[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一辑)[C];2007年
3 李辰民;;80—90年代俄罗斯的“契诃夫学”[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4 陈众议;;《堂吉诃德》在中国[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余育楠(广东省汕头市澄海永新小学);心灵的色彩依然鲜亮[N];中国教师报;2006年
2 刘军;屠格涅夫小说中的知识分子[N];中华读书报;2005年
3 杨琳桦;我爱过的小孩[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4 韩星孩;对苦难者的挚爱[N];人民法院报;2001年
5 顾文豪;文学是善的一种形式[N];文汇报;2011年
6 外文所 高莽;巴金和俄罗斯文学的情结[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7 陆建德;阅读文学的政治[N];中华读书报;2002年
8 (俄罗斯)瓦·拉斯普京;致中国读者[N];光明日报;2005年
9 ;俄罗斯经典文学的魅力[N];解放日报;2006年
10 洪兆惠;直面自己的内心问题[N];辽宁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谢春艳;俄罗斯文学中的圣徒式女性形象[D];黑龙江大学;2006年
2 邱运华;诗性启示:托尔斯泰小说诗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1999年
3 梁锡江;神秘与虚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4 胡强;“焦虑时代”中的“道德现实主义”[D];浙江大学;2006年
5 邱静娟;继承与超越[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龙秀娟;屠格涅夫的小说创作与虚无主义[D];黑龙江大学;2008年
2 梁宝平;论屠格涅夫的小说《父与子》与虚无主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牧舟;屠格涅夫的小说创作与黑格尔历史哲学[D];黑龙江大学;2006年
4 张姝;中西方文学中“父与子”主题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5 石志高;屠格涅夫与沈从文创作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敏;融会“东”“西”的俄罗斯诗哲[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琚轶亚;微笑的虚无主义[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8 陈苗苗;屠格涅夫及其创作中的贵族情结[D];黑龙江大学;2009年
9 骆囡;论弗兰纳里·奥康纳小说中的虚无主义[D];山东大学;2006年
10 刘浩颖;从修辞学角度分析屠格涅夫作品中的景物描写[D];大连外国语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19648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964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