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格美学视角再读严歌苓小说《第九个寡妇》
本文选题:个体人格 + 严歌苓 ; 参考:《小说评论》2014年01期
【摘要】:正一、个体人格:因阻断而穿越在关于严歌苓的众多评论中,有一位研究者的发见对本文颇具启示:"严歌苓并不试图去构建新的历史叙事,而是在人和历史的遭遇之中寻求一种对抗异化的穿越性的精神。"①依我看,这种"穿越性精神"的内在支撑,正是她们坚韧而弘豁的个体人格。概观严歌苓的创作,扶桑、小渔、小菲、王葡萄、多鹤、小环,这些女性无一不是在与无比强大的历史潮流、政治运动、人生苦难、自然灾祸的对抗中放射出这种"个体人格"的耀眼光辉,以及女性独有的生命美感。就个人之
[Abstract]:First, individual personality: through the numerous comments about Yan Geling because of the blocking, there is a researcher's opinion which enlightens this article: "Yan Geling does not try to construct a new historical narrative," In my opinion, the inner support of this kind of "transgressive spirit" is their tough and powerful individual personality. An overview of Yan Geling's creation, Fu Sang, Fushan, Xiaofei, Wang Grape, Duohe, Xiaohuan, all these women are all involved in the extremely strong historical trend, political movement, and human suffering. The natural disaster in the confrontation radiates this kind of "individual personality" the dazzling brilliance, and the feminine unique life esthetic feeling. Just personal.
【作者单位】: 上海政法学院文学院;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彭配军;;试论严歌苓作品中的后革命叙事[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2 沈红芳;;在苦难中升腾——论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意识[J];当代文坛;2008年05期
3 陈思和;;自己的书架:严歌苓的《第九个寡妇》[J];名作欣赏;2008年05期
4 冉春芳;;“地母”的史诗——严歌苓小说的女性形象分析[J];语文学刊;2012年05期
5 马兵;;两个女人的史诗——评严歌苓的《小姨多鹤》[J];扬子江评论;2008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褚蓓娟;;海勒笔下的女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左文娟;;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偏见描述和尴尬定位——由一位母亲致媒体的公开信引发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3 罗茜;;试析俄狄浦斯悲剧性命运的成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4 张颖;;《呼唤》对当代女性形象的重构——析内尔·金罗斯的独立与自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5 田利红;;解读戏剧《美狄亚》[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6 殷文杰;;荒诞的真实 人性的光辉——关于严歌苓《小姨多鹤》[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
7 彭静;;呼唤和谐:自然生态危机下的精神生态救赎——审视生态题材长篇小说《可可西里狼》[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8 张梅;;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余华笔下的女性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4期
9 唐圣;;生存时间与自由——别尔嘉耶夫生存美学的现代性意义[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10 林巧云;;一个不自觉的刽子手——探究《第二十幕》中“尚达志”的男权意识[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徐庆;;《家庭教师》中女性形象塑造之“性政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2 汪树东;;对抗战文学三种叙述模式的分析与反思——纪念抗日战争结束60周年[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3 肖国栋;;论《野草》的悖论心理结构[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建军;;文学之病与超越之路[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4)[C];2007年
5 傅星寰;;政治中人的“异化”——珂塞沃伊形象解析[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温辉;;女性的弱势群体地位及其消除——一种平等权的视角[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吕宏波;;梁启超的“趣味”范畴与中国美学现代性[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8 吴艳平;;女性的幻象与镣铐——儿童剧中的女性形象分析[A];第二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玲;我国竞技体育女性参与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许庆红;性、政治与诗歌理念[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5 代俊兰;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及当代价值[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雁;新时期文学中的乌托邦精神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8 冯旭洋;论教育“主体”[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杜芳芳;从行政控制到专业引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美芸;诗学与政治:聂绀弩思想与创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岩;跋涉在路上—女性视域下的李少红影视剧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y囇蘖,
本文编号:20595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059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