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论奈保尔《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的讽刺怪诞

发布时间:2018-07-05 18:33

  本文选题:奈保尔 +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 ; 参考:《当代文坛》2014年06期


【摘要】:奈保尔小说《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通过揭示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冲突对毕司沃斯先生内心造成的巨大冲击,营造出一种令人胆寒的氛围,而他滑稽可笑的应对方式又给小说增添了喜剧色彩。这种不协调使毕司沃斯先生追求身份认同的举动显得荒谬可笑,而且徒劳无益。小说的讽刺怪诞传达了一种具有讽喻意味、批判精神的世界观。
[Abstract]:Naipaul's novel "Mr. Bisworth's House" creates a chilling atmosphere by revealing the enormous impact of conflicts in real life on Mr. Bisworth's heart. And his funny way of dealing with the novel added a comedy color. This incongruity made Mr Bisworth's quest for identity absurd and futile. The satire of the novel conveys an allegorical and critical world outlook.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561.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妮;;V. S.奈保尔作品中的自然主义倾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曹玉麟;邵延娜;;《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的后殖民时代反思[J];长城;2010年12期

3 董岳州;;在压抑中失落的卑微欲望——毕司沃斯先生的心理探幽[J];沧桑;2009年06期

4 郑毅;从高行建到库切看诺贝尔文学奖的价值取向[J];重庆社会科学;2004年Z1期

5 祝平;边缘审视——奈保尔创作述评[J];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02期

6 潘纯琳;;奈保尔空间记忆的并置[J];都市文化研究;2008年00期

7 傅淑琴;;历史再现·身份追寻·话语颠覆——后殖民批评视野中的《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J];电影文学;2008年12期

8 刘利民;;奈保尔小说中明喻的运用[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郭先进;刘利民;;《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的叙事艺术[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10 叶茂;;对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测量工具设计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潘纯琳;;奈保尔空间记忆的并置[A];都市文化研究(第5辑)——都市空间与文化想象[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梅晓云;文化无根—以奈保尔为个案的移民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2 尹锡南;英语世界中的印度书写[D];四川大学;2006年

3 刘毅;奈保尔的文化身份与叙事语言[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王刚;漂游在现实与虚幻之间[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5 岳峰;二十世纪英国小说中的非洲形象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6 俞曦霞;V·S·奈保尔后期创作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婉;奈保尔的“文化苦旅”——从奈保尔作品中的意象看其文化身份[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林宛莹;身份的“背离”与“回归”[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赖丹琪;本土视角与边缘维度[D];浙江大学;2011年

4 陈玲;通往第三空间的身份之旅[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丽丽;看待和表达世界的方式[D];青岛大学;2011年

6 杨锏;论奈保尔的后殖民家园书写[D];暨南大学;2004年

7 杨丽英;V.S.奈保尔:文学世界的漂泊者[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董岳州;论后殖民语境下奈保尔及其创作的边缘性[D];湘潭大学;2006年

9 唐国清;无根者的悲歌[D];苏州大学;2007年

10 韦文华;论奈保尔文学作品的文化根源[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利民;;奈保尔小说中明喻的运用[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方宸;;“流亡知识分子”的人生悲歌——评奈保尔的《半世浮生》和《神奇的种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3 梅晓云;在边缘写作——作为“后殖民作家”的奈保尔其人其作[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4 海舟子;;一部半个世纪后面世的珍贵文学资料——维·苏·奈保尔的《父子之间:家庭书信集》[J];外国文学动态;2000年02期

5 邹颉;维迪亚达·苏莱普拉沙德·奈保尔其人其作[J];外国文学;2002年01期

6 周长才;奈保尔的最新小说——《半生》[J];外国文学;2002年01期

7 王守仁,方杰;想象·纪实·批评——解读V·S·奈保尔的“写作之旅”[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祝平;边缘审视——奈保尔创作述评[J];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02期

9 杨中举;维·苏·奈保尔的旅行情结[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10 李雪;“林勃”状态中父与子的寻家之旅——解读奈保尔的小说《半生》[J];北方论丛;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潘珊;;奈保尔的文学向导——《父子家书》中的阅读谱系[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潘纯琳;;奈保尔空间记忆的并置[A];都市文化研究(第5辑)——都市空间与文化想象[C];2008年

3 尹锡南;;泰戈尔与奈保尔:诺贝尔文学奖“光晕”与印度书写[A];东方丛刊(2005年第1辑 总第五十一辑)[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志明;《魔种》:勾勒奈保尔的完美创作生涯[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2 康慨;印裔作家奈保尔的“恶行编年史”[N];东方早报;2008年

3 思郁;奈保尔并非无限文学化身[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4 [荷]伊恩·布鲁玛 盛韵 译;奈保尔的多重面具[N];东方早报;2014年

5 嫣婧;奈保尔的起点与终点[N];文艺报;2014年

6 袁f^;奈保尔的小人物[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年

7 赵毅衡(旅英学者);谁能为奈保尔辩护?[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8 严兆军;奈保尔的传世杰作——《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N];文学报;2002年

9 小西;虚幻的印度,无根的奈保尔[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10 康慨;保罗·瑟鲁:新传记或会永远毁了奈保尔的声名[N];中华读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高照成;奈保尔笔下的后殖民世界[D];苏州大学;2006年

2 王刚;漂游在现实与虚幻之间[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3 邓中良;奈保尔小说的后殖民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刘毅;奈保尔的文化身份与叙事语言[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梅晓云;文化无根—以奈保尔为个案的移民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6 聂薇;V.S.奈保尔小说《抵达之谜》辩证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潘纯琳;论V.S.奈保尔的空间书写[D];四川大学;2006年

8 周敏;后殖民身份:V.S.奈保尔小说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慧;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化身份追寻:奈保尔研究[D];温州大学;2009年

2 夏成;论奈保尔的流浪书写[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黄予淑;为印度历史塑型:V·S·奈保尔的印度形象书写[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4 李威子;奈保尔游记《印度三部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5 义芳;奈保尔小说《抵达之谜》中的冲突与统一[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6 熊亚芳;从《抵达之谜》看奈保尔对自我身份认同的不懈寻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胡芳;从疏离到亲近[D];苏州大学;2009年

8 俞曦霞;论奈保尔《抵达之谜》中的抵达[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9 邓婉;奈保尔的“文化苦旅”——从奈保尔作品中的意象看其文化身份[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董岳州;论后殖民语境下奈保尔及其创作的边缘性[D];湘潭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013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1013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a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