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论抗战时期在华居处的美国作家

发布时间:2018-07-15 22:13
【摘要】:在中国的抗战时期,一大批极具流动性的美国人,在"美国世纪"思想大潮的席卷下,怀揣着对"大路"的渴望,热情洋溢地来到中国这个新的"西部"寻找开疆拓土的梦想,他们职业不同、身份各异、个性也千差万别,却共同经历并见证中国抗战的伟大时刻,他们在记录一个时代风云的同时,也从另一文化"他者"的角度书写出了"田园中国"、"红色中国"以及"蒙昧中国"的形象。
[Abstract]: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in China, a large number of highly mobile Americans, swept by the tide of "American Century" thinking, carried a yearning for the "road" and enthusiastically came to China, the new "west", in search of the dream of opening up the frontier. They have different careers, different identities and different personalities, but they experience and witness the great moments of the Chinese War of Resistance together. They record the times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other culture, the images of "rural China", "red China" and "ignorant China" are also written.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教育学院;
【分类号】:I712.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芮必峰;李嘉树;;西方记者探访和宣传“红色中国”的原因[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韦长发;麦卡锡主义与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袁本文;周恩来与西方新闻记者[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4 张建华;1942~1944年美国对华政策与史迪威事件剖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5 马廷中;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与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J];重庆师专学报;1995年01期

6 王伟;论战后初期美国对华援助(1945~1949)[J];东北师大学报;1997年06期

7 郭又新;1949-1954年美国对香港的经济防卫政策[J];东北师大学报;2000年06期

8 高乐才;日俄战争前后美国远东扩张政策与日美对中国东北铁路的争夺[J];东北师大学报;2004年03期

9 周宁;探寻世界文明的中华文化资源[J];东南学术;2003年03期

10 肖斌;;从《大烟》看项美丽的中国叙事[J];东南传播;200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黄顺力;李方祥;;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与民族传统[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蕾蕾;社会身份理论视域下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马陵合;清末民初铁路外债观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陈德军;乡村社会中的革命[D];复旦大学;2004年

4 邓文初;民族主义之旗[D];浙江大学;2005年

5 杨昊成;毛泽东图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刘冬梅;1905-1911年清政府的联美制日政策[D];吉林大学;2006年

7 徐长春;国际政治的逻辑[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8 唐洲雁;毛泽东的美国观[D];复旦大学;2006年

9 马少甫;美国早期传教士中国观和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吴原元;1949—1972:中美对峙时期的美国中国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华;抗战期间西方记者在华活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夏雪梅;《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评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3 戴学艳;中外文化碰撞中的天津形象[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冀强;赛里斯:一个称谓的文化史[D];南京大学;2011年

5 肖魁伟;林语堂文化传播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1年

6 练成圳子;清前期中英刑事法律冲突透视[D];复旦大学;2011年

7 李孝德;利玛窦笔下的中国形象[D];山东大学;2011年

8 李嘉树;西方人眼中的红色中国[D];安徽大学;2011年

9 张玫;1935-1941年中国共产党对美政策的发展[D];安徽大学;2011年

10 周晨;中日“二十一条”交涉期间的国民外交[D];安徽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河卫;;西方人眼中的完美中国形象——以东方主义视角评《消失的地平线》[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2 张莉;;亦真亦幻的文化他者:《忽必烈汗》里的中国形象[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黄海燕;涂扬X;;海涅笔下的中国形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9期

4 王珊;;《安徒生童话》中的中国形象[J];世界文学评论;2008年01期

5 李雁南;;论日本近代文学中的“中国”形象[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詹乔;;论华裔美国英语叙事文本中的中国形象[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陈兰薰;;金斯伯格诗中的中国形象[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卢自强;;寻找共通的人性——《大地》的中国形象分析[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5期

9 汪汉利;;索尔·贝娄的中国想象[J];名作欣赏;2011年18期

10 田俊武;高原;;斯坦贝克《罐头厂街》中的东方主义哲学[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智欢;;论《女勇士》中的东方主义[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曾惟民;;《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中的中国形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徐文培;;评两篇探究“怪诞人”心理的杰作[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4 罗晓云;;海勒笔下的大卫王[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5 蔡婷婷;;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情感关系透视黛西·费伊的存在价值[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6 于珊;;《天一言》中“天一”的“俄狄浦斯情结”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林丽贤;;幻想监狱:论《蝴蝶君》中的蝴蝶固像对东西方想象力的束缚[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林文静;;罗莎的自我——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读小说《大披肩》[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陈天然;;中国饮食文化的他者形象——评《华女阿五》和《女勇士》(英文)[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孟玲;;正确地认知自我与他者——对《上海孤儿》的后殖民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邵先山;一扇“想象”中国的窗口[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罗多弼(瑞典皇家人文、历史与考古学院院士);瑞典人眼中的中国形象[N];中华读书报;2006年

3 子雨;西方文坛与作家的新节目[N];中华读书报;2008年

4 喻大翔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海外华文文学里的中国形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王胡;欧普拉回心转意 活人作家感恩戴德[N];中华读书报;2005年

6 何朝辉;美国文学与诺贝尔文学奖[N];中华读书报;2009年

7 星河;科幻文学:面向未来 方兴未艾[N];光明日报;2006年

8 金煜;2008诺贝尔文学奖欧洲作家成博彩热门[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9 秋叶;亚裔美国文学研究的新起点[N];中华读书报;2009年

10 世文;“美国文学中的中国”[N];文艺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詹乔;论华裔美国英语叙事文本中的中国形象[D];暨南大学;2007年

2 马广利;文化霸权:后殖民批评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3 唐海东;异域情调·故国想像·原乡记忆[D];复旦大学;2010年

4 崔一;韩国现代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D];延边大学;2002年

5 高鸿;跨文化的中国叙事[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6 姚京明;中国镜像的明与暗[D];复旦大学;2005年

7 李雁南;近代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形象”[D];暨南大学;2005年

8 赵淑洁;等待不在场的他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王晓燕;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康拉德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10 马靖妮;《热河日记》中的中国形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琼;芥川龙之介和中国形象[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毅;言说美国属性[D];武汉大学;2005年

3 于海斌;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4 林培菊;他者镜像中的自我言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徐厚凤;东方与“他者”的镜像[D];苏州大学;2008年

6 冯运丽;掀起毛姆反殖民的“彩色的面纱”[D];中南大学;2006年

7 黄曦;《印度之行》中的他者[D];四川大学;2006年

8 赵泓;弗兰克·诺里斯笔下的“中国城”形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9 吴桂辉;自我与他者[D];河南大学;2005年

10 周新;麦尔维尔小说中的后殖民主义[D];黑龙江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1255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1255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1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