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俄罗斯文学的东方幻象:佩列文小说中的中国形象

发布时间:2018-07-20 17:16
【摘要】:正在当代俄罗斯文学求新求变的实验与探索过程中,包括中国文化元素在内的域外资源,与俄罗斯民族文学传统和文化基因一道,参与着从苏联文学到后苏联文学的转型,影响着当代后苏联文学的嬗变和发展。当代著名作家维克多·佩列文(ВикторПелевин,1962—)的小说,字里行间弥散着强烈的中国文化元素,体现出浓厚的中国审美意味。受早年阅读老庄译本的深刻影响,佩列文雅好中国古代哲学,痴迷东方文化,常在小说中借用中国或东方文化元素,营造异域氛围,表达深刻思想。从创作伊始至今,佩列文在其小说中,在典型的俄罗斯社会现实氛围中,将西方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学传统或多或少地与东方文化因子或中国文化因素巧妙融合,形成比较典型的杂糅特色或跨界景象。由此,佩列文不仅使中国
[Abstract]:In the course of the experiment and explor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Russian literature, including the elements of Chinese culture, the extraterritorial resources, together with the traditions and cultural genes of Russian national literature, are participating in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Soviet literature to post-Soviet literature. It affects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Soviet literature. The novels of the famous contemporary writer Victor Pellewen are characterized by strong elements of Chinese culture and strong Chinese aesthetic meaning. Influenced by the early reading of Laozhuang's translation, Pelewen is good at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infatuated with oriental culture, and often borrows elements of Chinese or oriental culture in novels to create a foreign atmosphere and express profound thoughts. From the beginning of his creation to now, in his novels and in the typical Russian social reality atmosphere, Peleven has more or less combined the western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he national literature tradition with the oriental cultural factors or the Chinese cultural factors. Form a more typical mixture of features or cross-border scene. As a result, Pelewen has not only made China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
【分类号】:I5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亚·博利舍夫 ,奥·瓦西里耶娃 ,陆肇明;20世纪俄罗斯后现代派文学概观[J];俄罗斯文艺;2003年03期

2 刘亚丁;;回归“哲人之邦”套话——近30年来俄罗斯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利用与想像[J];俄罗斯研究;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慧;;安贝托·艾柯的小说叙事策略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2 刘立;文本“空白”和文学翻译的再创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宋时磊;;侦探、知识与玫瑰——对艾柯《玫瑰之名》的重新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4 金松林;;海子:被误读的面孔——一种现象学解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8期

5 陈露;段朝霞;许夙慧;;《夏伯阳与虚空》的碎片化叙事——俄罗斯后现代的叙事特征之管窥[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6 柯岚;;“法律与文学”中的“局外人”[J];北大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7 孙红;居中阐释:中西解释之途[J];北方论丛;2001年06期

8 李跃红;论《琵琶记》在悲剧研究中的价值——兼谈一种新的悲剧思想:“核心价值破碎论”[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9 吴建芳,赵正;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10 舒开智;;误读:本体性存在抑或解构性策略[J];长白学刊;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范立民;张楠;;文化政治研究中的教育诉求——理查德·罗蒂的教育哲学述评[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2 管武鲜;;浅谈职高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读误”现象及纠正策略[A];中国职协201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中册)[C];2013年

3 李伟;;艺术美“可生长性”的形上追思——为诠释学“相对主义”困境进言[A];东方丛刊(2005年第1辑 总第五十一辑)[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陈明达;多样性与有限性[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夏义生;王蒙小说流变与当代政治文化[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何旺生;郭绍虞中国诗学批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霁月;新中国革命题材电影中的寡母寓言(1949-1978)[D];上海大学;2011年

6 虞昕;论网络时代中国电影批评场域的主要特征[D];上海大学;2011年

7 张鑫焱;知识/力量的反讽[D];浙江大学;2010年

8 陈文华;民间规则在民事诉讼中的运用[D];山东大学;2011年

9 孙兴义;清代《诗经》阐释的诗学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10 高少萍;话语伦理学观照下的委婉语传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陈训明;古米廖夫及其欧亚主义述评[J];东欧中亚研究;2002年03期

2 刘亚丁;;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对中国智者形象的建构[J];俄罗斯研究;2009年03期

3 刘亚丁;;俄罗斯的中国想像:深层结构与阶段转喻[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慧玲;;《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形象浅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2 ;对我国马列文论的反思[J];文艺理论研究;1989年02期

3 木了;;佩列文:《“百事”一代》[J];鸭绿江;2001年03期

4 张晓强;;俄罗斯作家维·佩列文访谈录[J];外国文学动态;2002年03期

5 张平;;天生我才必叛逆——汉诺赫·列文及其戏剧简介[J];戏剧艺术;2007年05期

6 杨娟;;关于马列文论的教学、研究及其它——刘文斌先生访谈[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年02期

7 祖艳;;佩列文小说中的异化主题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8 祖艳;;佩列文小说中的语言文字游戏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9 严_";艾诗怡;Doshi Levien;;杜西列文:印度手艺邂逅现代理性[J];设计;2011年04期

10 吕玉琴;;英联邦农业局列文顿博士来省农科院参观[J];陕西农业科学;198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易难;叶栋;;瞿秋白对马列文论的传播、发展及其影响[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一辑)[C];2007年

2 王明堂;;瞿秋白对马列文论的翻译与传播[A];瞿秋白研究新探[C];2002年

3 王明堂;;瞿秋白对马列文论的翻译与传播[A];瞿秋白研究新探——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论文集[C];1999年

4 刘文斌;;全球化·中国文化·马列文论[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秦忠翼;;论邓小平对马列文论的突破与发展[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俊翔;佩列文解读《转型时期的辩证法》[N];中华读书报;2003年

2 王树福;跨文化诠释与个性化改写:佩列文小说中的中国文化元素[N];中华读书报;2013年

3 冯俊杰;佩列文和他的可乐时代[N];光明日报;2002年

4 周进祥;马列文论面临着什么[N];文艺报;2000年

5 刘文飞;俄罗斯文坛的佩列文现象[N];人民日报;2006年

6 傅蕾 译;力图“买断”詹姆士·列文[N];音乐周报;2006年

7 刘文飞;俄罗斯文坛的一匹黑马[N];文汇报;2001年

8 杨大林;《悲怆》的前奏[N];音乐周报;2002年

9 柏柳;文艺要繁荣 理论要创新[N];中国文化报;2001年

10 徐健;在人生的雾霭中蹒跚前行[N];文艺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郑永旺;空灵的世界 恍惚的真实[D];黑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吴海鸥;中国新时期马列文论教材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祖艳;佩列文的后现代主义创作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司嬗嬗;后现代语境下的佩列文现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娴;佩列文作品在中国[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君;对维克多·佩列文《“百事”一代》的后现代主义解读[D];辽宁大学;2006年

6 郭伟;《夏伯阳与虚空》中的神秘主义和后现代主义[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21342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1342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2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