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黑暗的心》中水的象征意义
[Abstract]:Conrad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ole of symbolism in literary creation. In Heart of Darkness, water contains two destructive symbolic meanings, that is, the dangerous place to imprison the human heart and the carrier of human evil, which reflects the subversive significance that Conrad gave water, and at the same time shows his skillful skills in symbolism.
【作者单位】: 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分类号】:I561.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怀东;;历史 现实 方法——欧洲浪漫主义思潮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陈虹;;西方现代童话中的成长仪式原型及文化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陶震华;试论约翰·济慈审美倾向的“非”唯美性(英文)[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4 司君;;扭曲的女性自由意识——《野草在歌唱》中玛丽悲剧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5 朱海燕;;探析《老人与海》中文学语言的模糊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6 尚必武;评《阿拉比》的艺术构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7 刘晓云;张晓泳;;哈代的“灰色情结”在《灰色调》和《薄暮听画眉》中的体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8 程细权;;新材料入旧格律:吴宓的文学创造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9 王青;;从淑的形象解析哈代的女性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10 张娜;;布洛克-罗斯小说特点评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戴冠青;陈晓茹;;西方原型批评的中国化及其与中国古典意象论的互通性[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2 赵朝泉;;浅谈基督教文明对法国文学的影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晓红;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坚;康拉德小说的道德主题与现代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郭海霞;曼斯菲尔德与乔伊斯短篇小说的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张静波;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宗教人格与创作:勃朗特姐妹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雁;新时期文学中的乌托邦精神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石健;靳以综论[D];吉林大学;2011年
8 袁梅;中国古代神话中智慧导师阿尼玛原型及其承传移位[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9 周小娟;探寻“自我”—夏洛蒂·勃朗特小说主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张惠;“理论旅行”——“新批评”的中国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琪;心灵的风景画: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艺术[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尤正;《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性伦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刘恬;从《虹》和《恋爱中的女人》解读劳伦斯的小说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水四;《都柏林人》顿悟艺术特色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孔德鑫;爱·摩·福斯特的“联结”之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路晓辉;史蒂文森主要小说叙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吴春茜;人性的守候[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韩会平;《米德尔马契》中乔治·艾略特女性伦理探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黄华;灾难新闻“英雄”原型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王贤蓉;论阿诺德·贝内特《克雷亨格》中的父子关系[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继海;马洛的“寻觅”与库尔茨的“恐怖”——康拉德《黑暗的心》主题初探[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2 邹泉;邹燕;;论《黑暗的心》中康拉德的宗主国视角[J];教师;2010年02期
3 王雪松;吉丹丹;;康拉德的殖民主义观——以《黑暗的心》为例[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8年02期
4 王润华;《骆驼祥子》中《黑暗的心》的结构——老舍与康拉德比较研究[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年03期
5 乔艳;;象征主义在《黑暗的心》中的完美阐释[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6 吕洪灵;康拉德的语言危机[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7 徐敬珍;难以抵挡的黑色诱惑——解读康拉德的《黑暗的心》[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8 王雪松;;对《黑暗的心》文明主题的再解读[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8年01期
9 杜明业;;《黑暗的心》:非洲形象的呈现与重构[J];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11期
10 王松槐;;浅析康拉德《黑暗的心》的主题思想[J];作家;2010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倩;;谈康拉德小说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选择[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2 龙超;;从象征主义看《蝇王》里的人性恶[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杨湘齐;;《红字》:冲突的悲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连敏;;诗人的春天——“法国诗歌现状学术座谈会”综述[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5 卞亦;梁李;邹燕;;法国诗人与中国[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C];2004年
6 黄如敏;;解读《丹尼尔·德隆达》的实验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李唯中;;纳·迈哈富兹小说艺术的发展阶段[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三期)[C];1996年
8 杨洁敏;;意象派诗歌中的意象——庞德诗作初探[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9 于建华;;文明和人性的挽歌——《黑暗的中心》和《吉姆爷》主题谈[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10 郑贤军;;简论田纳西·威廉斯的“新的造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阮炜;回应多事的百年[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陈侗;海洋中的文学[N];文汇报;2001年
3 云也退;距离之外的阅读[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4 陈一丁;作为文学记者的埃德蒙·威尔逊[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萧平;曼德尔施塔姆:诗歌是他“最后的武器”[N];文学报;2009年
6 ;“物质利益”: 现代主义英语文学对全球资本主义的批判[N];中华读书报;2004年
7 余凤高;追踪弗兰肯斯坦[N];中华读书报;2005年
8 邓菡彬;用想象来抵抗庸常和捕捉生命真谛[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9 康慨;布克奖成为“巨匠杀手”[N];中华读书报;2003年
10 徐则臣;把大师挂在嘴上[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美萍;康拉德与浪漫主义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文军;自我、他者、世界[D];山东大学;2011年
3 庞伟奇;直面虚无的灵魂救赎[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胡强;“焦虑时代”中的“道德现实主义”[D];浙江大学;2006年
5 王松林;康拉德小说伦理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岳峰;二十世纪英国小说中的非洲形象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7 罗杰鹦;英国小说中的视觉召唤[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8 陈广兴;康拉德小说情节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9 高兰;利维斯与英国小说传统的重估[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张t熁,
本文编号:21526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152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