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模仿者的国家机器:《米格尔大街》中的殖民教育
[Abstract]:The colonial education in Naipaul's novel Miguel Street is revealed as a state machine for reproducing colonial ideology. The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English colonists and the superiority of their race and society were strongly advocated, and the language, culture and historical traditions of colonial countries were repeatedly belittled and forced to be subservient to suppression. The colonial subjects who received colonial education survived in the mixed cracks of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cultures, the cultural boundaries were confused, the original language and culture became inferiority complex, and they did not consciously internalize the driving forces that wanted to converge infinitely with the colonists. Try to imitate colonial culture. On the surface they looked very similar to the colonists, but they could only be subordinated to the inferior.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561.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应利;从《河湾》看奈保儿的后殖民关怀[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2 李玲芳,刘明景;《米格尔大街》中的模仿现象解读[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李国银;女性解放运动格局中的中英女性文学[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4 李平;“模仿"与“灵感”的指称滑移——论西方元典诗学一个悬而未决的重要问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王梅笑;;模仿者:《抵达之谜》的另一种解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郭先进;;“模仿”对权威的表征置换——奈保尔小说《河湾》的模仿主题[J];凯里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于晓丹;因含蓄而愈显深刻《米格尔大街》译本序[J];外国文学;1993年02期
8 张德明;《米格尔大街》的后现代、后殖民解读[J];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01期
9 托·伯思哈德;;声音模仿者[J];中国校园文学;2007年05期
10 侯守松;;《米格尔大街》之“逃离”主题研究[J];作家;2009年20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吴晨骏(作家);我是一个模仿者[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2 王斌;奈保尔的《米格尔大街》[N];法制日报;2002年
3 ;百年诺贝尔 移民代表“我的心”[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4 邱华栋;我喜欢的十部小说[N];中国文化报;2003年
5 袁f^;奈保尔的小人物[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年
6 ;奈保尔获今年诺贝尔文学奖[N];深圳商报;2001年
7 严兆军;奈保尔的传世杰作——《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N];文学报;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凡;《米格尔大街》反讽叙事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2 赵德娟;论V.S.奈保尔小说中模仿者的文化身份[D];南京大学;2013年
3 麻淑涛;来自加勒比的普世情怀[D];吉林师范大学;2008年
4 杨文欢;西印度文学双子星[D];兰州大学;2010年
5 郭赛玲;论谢·叶辛的小说《模仿者》的复调艺术[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董岳州;论后殖民语境下奈保尔及其创作的边缘性[D];湘潭大学;2006年
7 熊亚芳;从《抵达之谜》看奈保尔对自我身份认同的不懈寻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罗斯年;萨德研究——情色书写的“否定”[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元慧;用后殖民主义理论解析《灵异推拿师》[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贾秀芳;诺桑觉寺中的奥多芙[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691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169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