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怆与伤怀——《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因素之比较
[Abstract]:Tang Xianzu's Peony Pavilion and Shakespeare's Romeo and Juliet are both love tragedies. The characters in the play have shocked the hearts of the audience, readers, especially young men and women for hundreds of years. The authors of the two plays are far away from each other, with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different times of expression and different creative techniques, especially in the tragic performance. Behind the tragic spirit of the two plays, they reflect the differences of cultural ethics between the two nations.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分类号】:I0-03;I1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阳;;从《牡丹亭》看中国古典悲剧精神[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2 何小平;曾艳;;《牡丹亭》悲剧审美形态论[J];文教资料;2007年1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樊庆彦;;论《聊斋志异》的娱乐功能[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2 王亚婷;;《隋炀帝艳史》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3 王保云;;千古绝唱各风流——试比较《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异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4 伍微微;;论孙光宪的花间别调词[J];安顺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李宜蓬;;上官婉儿与中宗文坛[J];北方论丛;2010年02期
6 周红专;话剧翻译的关联观[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7 李明;敦煌变文的名与实[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金传道;诗人隋炀帝和他的《野望诗》[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9 张伯江;金汕;;京味儿——开放型文化 传统影响下的语言艺术[J];北京社会科学;1993年03期
10 兰拉成;;散曲、小曲与清曲[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罗俊容;;从《奥赛罗》中的三个女性形象看女性生存困境[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明华;苏轼诗歌与佛禅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化晓方;西汉散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云雁;朱生豪莎剧翻译—影响与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刘桂兰;论重译的世俗化取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许智银;唐代临淄段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高一农;汉赋专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吕文丽;诸宫调与中国戏曲形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小香;明代的知识女性[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冷淑敏;再论王绩的慕陶情结[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洪军;陆机诗歌情感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美迪;庾信后期心态与诗赋创作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建瑞;清真范式与梦窗范式比较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6 李正心;《隋炀帝艳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云开;《论语》叙事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黄海静;明末清初小说中的妾妇形象探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侯小琴;明代戏曲创作论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刘红伟;盛唐诗歌与西域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熊元义,余三定;命定神话与中国悲剧精神的消解[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熊元义,余三定;命定神话与中国悲剧精神的消解(续)[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钱华;《牡丹亭》文化意蕴的多重阐释[J];文学评论;2003年06期
4 张哲俊;;20世纪中国古典悲剧研究状况及其问题[J];文学前沿;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慧;;戏剧《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研究[J];作家;2009年02期
2 张林;刘须明;;爱情之道 止于至善——赏心乐事《牡丹亭》与悲情伤怀《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3 王冠颖;;从《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结局看中西民族文化审美心理的差异[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年02期
4 吴春香;;略述中国传统悲剧与西方悲剧的差异[J];语文学刊;2006年21期
5 汪榕培;《牡丹亭》的英译及传播[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6 何峰;;感天动地的传奇故事 以身殉情的爱情绝唱——罗密欧、朱丽叶与梁、祝,柳、杜之比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期
7 汪榕培;英译《牡丹亭》选场[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08期
8 汪榕培;英译《牡丹亭》选场[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年02期
9 张政;文化与翻译——读汪榕培《牡丹亭》英译本随想[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叶树发;《牡丹亭》主题与明中叶美学嬗变[J];江西社会科学;199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叶辛;;城市和文学的关系[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年第4期(总第198期)[C];2010年
2 柯岩;;谈谈文学与人生[A];忘年交书简五十封[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林瑞华;打造世界品牌的辉煌10年[N];中国文化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毛莉 驻上海记者 张良仁;世界的舞台 百姓的盛会[N];中国文化报;2009年
3 叶辛;城市和文学的关系[N];文学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马进;市场是“演”出来的[N];中国文化报;2009年
5 于雪;演出季:让城市舞起来[N];深圳商报;2009年
6 本报评论员;艺术之潮生生不息[N];人民日报;2008年
7 记者 梅蕾;“九艺节”苏州精品很夺目[N];苏州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马进;多家剧院未雨绸缪连推好戏[N];中国文化报;2009年
9 记者 林瑞华邋驻上海记者 张良仁;第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N];中国文化报;2008年
10 文津;天津演博会亮点频现[N];中国文化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龚芬;论戏剧语言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栾英;《牡丹亭》英译的描述性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赵征军;中国戏剧典籍译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蒋丽君;中国古典爱情悲剧的美学意蕴[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欢;中西文化互观下的《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3 张晓连;比较《荆棘鸟》与《呼啸山庄》的爱情悲剧[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毕益芳;汤显祖《牡丹亭》和蒙特威尔第《奥菲欧》的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任延玲;《牡丹亭》个性化唱词的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洪斌;视角和声音转变对文本情感建构的影响[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7 黄莹;试论文学翻译中的陌生化[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郑丹;顺应论视角下《牡丹亭》英译之创造性叛逆现象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9 姜琳园;生态翻译视角下《牡丹亭》三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1756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175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