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贺直哉的晚期随笔
[Abstract]:Shiga Naoya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riters of the White Birch School who was active in the literary arena in the late Meiji period. He experienced the Meiji, Dazheng, Zhaozhao periods and was called the "god of fiction" in Japan. In Japan, the study of Shiga Naoya mainly procee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riter theory and work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theory, it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aspects: style, thought, material and others. In China, the translation of Shiga Naoya's works was first translated by Zhou Zuoren in the 1920s. It was translated into China in turn.
In order to grasp Shiga Zhiya's literature more comprehensively, the author tries to further analyze the ideological and artistic nature of Shiga Zhiya's essays. Especially, the domestic research in China is limited to Shiga Zhiya's essays. There are three blank periods in Shiga Naoya's literary creation. Taking the second blank period as the dividing point, the author divides Shiga Naoya's essays into early and late periods. Especially the essays in the late period are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the early writing style.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following two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1, there are 48 species of animals appearing in late essay.
2, there are 38 species of plants appearing in late essa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time of creati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and the writer's personal experience, the author has the following three reasons:
1, it has been influenced by fine arts.
2, it was influenced by the literary world at that time.
3, the writer's thoughts have changed.
Late essays were not only influenced by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but also accompanied by the writer's own mood becoming more mature, forming a characteristic. This is also an attempt to analyze Shiga Naoya's literary works from another angle.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313.07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立善;论志贺直哉《暗夜行路》的悲剧性[J];日本研究;2004年04期
2 魏明;;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谈志贺直哉作品中着重号的使用及其表达效果[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2年03期
3 刘介人;;志贺直哉的文学观及其创作实践[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7年02期
4 王晴;;志贺直哉《学徒的神仙》中的人道主义[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5 蒋翠;;志贺直哉《范某的犯罪》与自我中心主义[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赵敬;志贺直哉随笔两篇[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2年01期
7 潘丽;;志贺直哉文学中的人道主义特色[J];考试周刊;2009年27期
8 周珂珂;;论志贺直哉与《和解》[J];文教资料;2010年20期
9 李先瑞;志贺直哉与心境小说[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10 崔颖;;论梅特林克对志贺直哉文学创作的影响[J];齐鲁学刊;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巴音;;《金色的草原》随笔[A];新世纪电影表演论坛(上)——第七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1999年
2 里波;;随笔[A];电影表演创新集——第九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3年
3 王希杰;;修辞和修辞学随笔[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4 萧红耘;;挡不住的诱惑——读《语言随笔精品》[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5 马成生;;杭州与《水浒》随笔四则[A];水浒争鸣[第七辑]——2002中国水浒学会联会暨全国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张惠荣;杨锁兰;;师生共写随笔[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7 李启航;;鲜明独特的个性品质——简评《会说话就是财富——王希杰语言随笔选》[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8 吴启金;;国外汽车文化汉译随笔[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9 李霞;;人体生理电疗法论坛的设想随笔[A];中国针灸学会全国中青年针灸发展论坛论文汇编[C];2003年
10 吴竞;;用爱心对待生活 用真心追求艺术——创作随笔[A];电影表演创新集——第九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谢其章(藏书家);快雪夜雨闲读书[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2 潘启雯;以心灵之光照亮读者心田[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3 李师江;浩浩史学 悠悠随笔[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4 叶渭渠;东瀛美文的一缕缕香语[N];文学报;2003年
5 王久辛;随笔的骨架[N];文学报;2005年
6 翟运胜;揭开“随笔美人”的面纱[N];中国教师报;2003年
7 师永涛;文学写作与个人经验[N];桂林日报;2005年
8 徐如麒;“现代名家艺术随笔”简介[N];人民日报;2000年
9 田黎明;物随笔性 唯取意象[N];汕头日报;2005年
10 记者 冯秋子;全国散文期刊联席会议研讨散文与随笔的现状和取向[N];文艺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颖;论志贺直哉文学创作中的人道主义精神[D];山东大学;2007年
2 谢志宇;论近、现代日本文学中的“家庭”[D];浙江大学;2010年
3 李雁南;近代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形象”[D];暨南大学;2005年
4 张昕宇;从“日本”的历史文脉中阅读村上春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刘炳范;战后日本文学的战争与和平观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张瑾;小泉八云的日本情结与文学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黄科安;知识者的探求与言说[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8 靳明全;中国现代文学运动、社团流派兴起和发展中的“日本影响”因素[D];四川大学;2003年
9 勾艳军;日本近世小说观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10 吴亚娟;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与中国“五四”新文学[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iJ景;志贺直哉的晚期随笔[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傅紫琼;志贺直哉的夫妇观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黄玉梅;志贺直哉作品中对生死的表述[D];吉林大学;2012年
4 张思远;论志贺直哉的生死观[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年
5 郑香花;志贺直哉文学に(?)ける女性像[D];延边大学;2011年
6 秦丹;志贺直哉的家族意识[D];山东大学;2012年
7 施晓娟;试析志贺直哉作品《范某的犯罪》[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8 何欢;试论志贺直哉的女性观及其成因[D];四川大学;2007年
9 张双双;志贺直哉のこころの轨迹[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宫琳;心灵的净化、世俗的超越[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088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208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