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声部结构的变奏曲:《金色笔记》的文本意义生成机制
[Abstract]:Lessing's novel "Golden Notes" not only reflects the spiritual condition of people in the post-modern society, but also "touches" the pulse of ideology in the middle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structure is in the form of a staff of five, through the main lines "Free woman" (Line 5) and "Black Notes", "Red Notes", "Yellow Notes" and "Blue Notes", which are the fourth to first lines. The four variations that make up the main melody voice part and the sub-melody voice part have created the harmony of the main melody of "Golden Notes", that is, freedom, faith, love, spirit, survival and other crises, creating characters, hearts, texts, etc. The meaning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cultural dialogue construc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writer's double voices formed by novel creation and comments show that the absurdity and value of life lie in the process, life is so, so is literary creation.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561.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瑞;;解析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以唐·巴塞尔姆的短篇小说《玻璃山》为例[J];文教资料;2008年33期
2 唐芙蓉;;论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3 张世耘;文本意义与解读:不确定的历史再造[J];国外文学;2002年03期
4 郑美香;;《野性的呼唤》之符号学读解[J];知识经济;2008年03期
5 师彩霞;吴丽君;;外国文学教学中应运用一种不确定性思维[J];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04期
6 李旭;;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对伊瑟尔和德里达文本观的哲学分析[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彭亮;;解构主义话语下的作者、读者与文本[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8 陈才宇;形式也是内容:《金色笔记》释读[J];外国文学评论;1999年04期
9 刘雪岚;分裂与整合——试论《金色笔记》的主题与结构[J];当代外国文学;1998年02期
10 白艾贤;读者的积极建构与《金色笔记》的解读[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鄢然;;从《金色笔记》看莱辛的女性政治意识与叙事策略[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余杰(评论家);现实的浮士德变奏曲[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2 钱程;理查德·鲍威尔斯和他的信息小说[N];中华读书报;2006年
3 张洁;记忆悠长[N];文学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新颖;边缘上的变奏[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周桂君;现代性语境下跨文化作家的创伤书写[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黄立华;贝克特戏剧文本中隐喻的认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4 向天渊;现代汉语诗学话语(1917—1937)[D];四川大学;2002年
5 杜吉刚;西方唯美主义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王金凤;保罗·利科诗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静;《金色笔记》的隐喻化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文洁;《金色笔记》的形式创新[D];南昌大学;2010年
3 戴晶晶;对话与交流—《金色笔记》中的女性主义策略分析[D];安徽大学;2011年
4 熊艳;《金色笔记》的多维空间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5 唐艳;从后现代主义视角探讨《金色笔记》的艺术特征[D];海南大学;2011年
6 张清;论《金色笔记》的新形式[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蓉蓉;《金色笔记》的空间艺术[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8 陈柳;从后现代主义角度看《金色笔记》[D];广东商学院;2010年
9 白艾贤;《金色笔记》的现代性[D];山西大学;2003年
10 徐艳秋;寻求生命的完整: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的女性主义解读[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2391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239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