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阿德勒的自卑理论之于文学的意义

发布时间:2018-10-08 18:18
【摘要】: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将自卑区分为自卑感和自卑情结,而自卑情结是其独创的概念。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它对个体的发展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然而,严重的自卑感却可以发展为自卑情结,它可以使个体产生精神疾病,甚至以自杀来获得肉身和精神的解脱。但是,深受自卑情结之害的个体,经人生的历练和生命的蜕变之后,自卑情结反而驱使个体不断向前奋斗,最终超越自卑情结,使生命得以升华。因此,本论文结合一些作家的生平经历及其作品,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切入,对阿德勒的自卑理论之于文学的积极意义进行探讨。全文共分为五部分: 绪论,主要阐述了阿德勒自卑理论之于文学的可行性,分析了自卑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与内容,最后分析了此研究可能具有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一章概述阿德勒及其自卑理论的形成。阿德勒自卑理论的形成与其个人经历密切相关,是在批判式继承尼采、维亨格尔、达尔文等人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第二章从创作动机的角度论述阿德勒的自卑理论及其对作家创作的推动作用。首先,对阿德勒的自卑理论进行概述。其次探究阿德勒的自卑理论与文学创作主体创作动机的关联,即作家的自卑源于生活,有其产生的现实基础,如生理缺陷、性别歧视、社会经历等。同时,自卑刺激作家产生创作和表达的欲望,成为作家创作的动力。 第三章论述阿德勒的自卑理论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升华意义。首先,将阿德勒的“自卑——补偿”的循环心理机制和弗洛伊德的“白日梦——补偿”理论进行比较,论述其异与同,并以十九世纪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为例来说明作家是如何在创作中实现补偿的心理需求的。其次,将阿德勒的自卑情结升华理论与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升华”理论进行比较,他们的观点有很大的不同,并以史铁生为例阐释作家的自卑情结是如何升华的。 第四章从作品本体论出发论述阿德勒的自卑理论在文学作品分析中的作用。本章运用阿德勒的自卑理论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首先,阐释作品中的人物将内隐的自卑表现为反抗的自尊,法国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就是最好的佐证。其次,阐述作品中人物克服自卑的优越性心理追求,以简·奥斯丁的《曼斯菲尔德庄园》为例加以分析。 结语,阿德勒的自卑理论之于文学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但是阿德勒自卑理论的缺陷也不容忽视,所以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Abstract]:Adler is the founder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he divides inferiority complex into inferiority complex and inferiority complex, and inferiority complex is its original concept. Adler believes that everyone has a different degree of inferiority complex, it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individual development. However, serious inferiority complex can develop into inferiority complex, which can cause mental illness, even suicide to obtain physical and mental liberation. However, the individuals who suffer from the inferiority complex, after the experience of lif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life, the inferiority complex drives the individual to continue to struggle, finally surmount the inferiority complex, so that life can sublimate. Therefo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of Adler's inferiority theory to literatur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literary psychology combined with the life experience and works of some writers.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altogether: introduction, mainly elaborated Adler inferiority complex theory to the literature feasibility, has analyze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inferiority complex theory, as well as this thesis main research method and the content, Finally, the academic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are analyzed. The first chapter summarizes Adler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theory of inferiority complex. The formation of Adler's inferiority theory is closely related to his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critically inheriting the philosophy and natural science of Nietzsche Vihenger Darwin and others. Chapter two discusses Adler's inferiority complex theory and its promotion to writer's creation from the angle of creative motivation. First of all, Adler's theory of inferiority complex is summarized. Secondly, it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ler's inferiority complex theory and the creative motivation of literary creation subject, that is, the author's inferiority complex originates from life and has its realistic basis, such as physiological defects, gender discrimination, social experience and so on. At the same time, the inferiority complex stimulates the writers to create and express their desire, and becomes the motive force of their creation.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sublimation significance of Adler's inferiority theory in the process of literary creation. First of all, by comparing Adler's cyclic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inferiority complex-compensation" with Freud's "daydream compensation" theory, we discuss its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Taking Jane Austen as an example, the author explains how the writer realizes the psychological demand of compensation in her writing. Secondly, comparing Adler's theory of inferiority complex sublimation with Freud's theory of "sexual instinct sublimation", their views are very different, and take Shi Tiesheng as an example to explain how the writer's inferiority complex sublimates. Chapter four discusses the role of Adler's inferiority complex theory in the analysis of literary works. This chapter uses Adler's inferiority theory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s in literary works. First of all, the characters in the interpretive works express their implicit inferiority as the self-esteem of resistance. The French writer Stonda's Red and Black is the best evidence. Secondly, it expounds the psychological pursuit of the characters' superiority in overcoming inferiority complex, taking Jane Austen's Mansfield Manor as an example. In conclusion, Adler's inferiority theory is of extraordinary significance to literature, but the defects of Adler's inferiority complex cannot be ignored, so we must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it.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1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岳琪;;自我超越的心路历程——论《追风筝的人》中主人公阿米尔的“自卑感”及其作用[J];学理论;2011年18期

2 邹平;吕志革;辛汉玲;彭辉;;阿德勒个体心理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及反思[J];科技资讯;2008年01期

3 韦忠民;自卑,奋起的动力[J];心理与健康;2002年04期

4 常黎仁;读书与心得[J];成人高教学刊;1996年05期

5 陈坚;;阿德勒的心理发展动力机制探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S1期

6 郑正文;;超越自卑[J];考试(高考族);2008年12期

7 吕翠凤;自卑与内趋力——关于阿德勒自卑与补偿理论的评述[J];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8 刘晓芯;;必须跨过这道坎[J];大众心理学;2007年08期

9 商光美,吴飞美;自卑心理诠释[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1期

10 刘继茹;;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的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199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向东;;自卑、自恋、自私与人际关系[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六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2 陈学诗;;自卑感的两重性[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3 张金云;;有关中日两国大学生自卑感的比较研究——以自卑感的内容比较和其影响为中心进行探讨[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韦芳;;浅谈孤残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矫正措施[A];二零零六年度全国第五次护理专业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程慧;叶塑;;从心理学角度浅析希斯克利夫性格及其成因[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陈桂华;;仰起你的笑脸来,把影子留在身后——克服障碍,,消除自卑,重树信心[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7 闫巧儿;;面神经减压术病人的护理[A];2006年浙江省耳鼻咽喉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孙正霞;;中学生自卑心理的表现与对策[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胡波;;培养自尊心,爱护差生敏感的心灵[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10 熊生才;杨建平;易敏;;宜春城乡初中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查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曹健 阎丽梅;天大:穷学生不“躲”镜头“抢”镜头[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2 无尘;小学中等生自卑感调试[N];河北日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李俊超 通讯员 徐春浩 吴湘梅;开启梦寐以求新征程[N];新农村商报;2011年

4 令狐补充;许霆案中的道德优越和法律自卑[N];南方日报;2007年

5 ;香港六成家长因钱与子女发生争执[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6 本报记者 王晓坤;超常儿童心理脆弱给他们一点自卑感[N];保健时报;2004年

7 本报实习 王梦佳;模拟面试用故事打动考官[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9年

8 张涵;美丑难辨:女孩12岁,已遭7.7万个广告“轰炸”[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9 林欣;职业瓶颈有时缘于心里那道坎儿[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

10 许荐;如何调整大学生的择业心理误区?[N];商洛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将;个体心理学的思想谱系与理论建构[D];吉林大学;2012年

2 李佳川;体育锻炼对降低大学生自卑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孙欣;克利姆特绘画的心理因素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4 王娥蕊;3~9岁儿童自信心结构、发展特点及教育促进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瑞生;中西梦境意象解读比较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年

6 刘天华;差异共存[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利华;日本民族心理视角下的对华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8 王凤香;黄帝内经梦象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9 梁恒豪;荣格的基督宗教心理观[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10 刘芳;悲剧和希望[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向玲;阿德勒的自卑理论之于文学的意义[D];西北大学;2012年

2 翁小霞;研究生自卑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邓雪娇;大学生自卑感、归因方式和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邓楠楠;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卑感和成就动机之间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璀;铁凝小说的心理透视[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董雪芹;大学生自卑感与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7 周晓英;论庾信的自卑心态及悲剧意识[D];西南大学;2006年

8 常爽;萧绎诗歌创作心路历程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9 黄雅静;大学生自卑感及其与自我归因、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张绣蕊;初中生自卑感调查及其认知干预研究[D];山西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2577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2577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0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