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奥波亚兹传人”:洛特曼与俄国形式主义

发布时间:2018-10-14 17:08
【摘要】:作为"奥波亚兹传人",俄国塔尔图符号学派代表人物洛特曼在俄国形式主义的基础上,以对话主义为核心要旨,汲取历史主义养分,从文本多因互动格局入手,挖掘出文本的开放性和生产性,丰富了文学性内涵,增强了陌生化阐释效力,拓展了文化视野下形式主义文论的发展空间。洛特曼首先从文学语言的结构功能切入,提出"第二模式系统"说,夯实了以语言为中心的形式主义文论地基;其次以意义的生成秩序为契机,贯通文本与外文本,打破了形式主义文论的内容与形式二元对立的传统格局;接着强调文本的交际功能,突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往行为,修正了形式主义的作品中心论;最后落实到精细缜密的文本分析,引入"负技巧"零度结构,完善了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
[Abstract]:As a "descendant of Oboaz",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Russian Tartu Semiotics, Lotman, on the basis of Russian formalism, took dialogism as the core tenor, absorbed the nutrients of historicism, and started with the interactive pattern of the text. Excavating the openness and production of the text enriches the connotation of literature strengthens the effect of defamiliarization and expands the spa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ormalistic literary theory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First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literary language, Lottman puts forward the theory of "second mode system", which compacts the foundation of formalism literary theory centered on language, and takes the generating order of meaning as an opportunity to link the text with the foreign text. It breaks the traditional pattern of dual opposition between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formalism literary theory, then emphasizes the communicative function of the text, highlights the communicative behavior between the author and the reader, and modifies the formalism's work center theory. Finally, the detailed text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and the "negative skill" zero structure is introduced to perfect the formalism defamiliarization theory.
【作者单位】: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超越现代与后现代——德勒兹差异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美学理论研究的启示”(项目编号:12XJC751003) 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西方思维批判与文艺学基础理论的更新及回归”(项目编号:11WYXM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I512.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维娜;;陌生化的审美之维——读《致羞涩的情人》管窥陌生化的艺术魅力[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2 魏远征;岁时节日在《金瓶梅》中的叙事意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冯毓云;艺术即陌生化——论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的审美价值[J];北方论丛;2004年01期

4 王桂芝;;文学形式主义的历史性[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6期

5 胡家荣;文革记忆的另一种叙述——王小波《黄金时代》解读[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5年02期

6 徐岱;;诗是用词语写的——重审“艺术与技术”的关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赵玉;;《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叙述视角探析[J];长城;2009年08期

8 王长武;;试析网络小说语言的陌生化问题[J];长城;2012年02期

9 傅修海;;从贵族到小卒:古典文艺趣味的现代觅渡——瞿秋白文艺思想发展史考述之一[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杨劲松;;从《出口》看后现代文本修辞偏离表征及其理据[J];长春大学学报;2010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亭;土家族审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邱江宁;才子佳人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王永;金代散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妍慧;“表现性形式”的历史呈现[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海燕;洛特曼的文化符号诗学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杨琴;新闻叙事与文化记忆[D];四川大学;2007年

7 李茂叶;人文语言视域下的文学语言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杨世真;重估线性叙事的价值[D];浙江大学;2007年

9 李炜;伊格尔顿的解构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10 周瑞敏;诗歌含义生成的语言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2 任晓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探究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段菲;从英文台词看中美文化的交互态势[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潘江曼;美学视野下的蔡志忠古典漫画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潘高峰;捍卫文学性—内部研究论[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叶含英;“故事”在中西当代小说中的不同境遇[D];郑州大学;2011年

7 魏向阳;俄国形式主义暨陌生化理论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8 徐越;刘震云“故乡系列”的创作风格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9 王洪伟;新时期长篇小说中的地域文化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尚冬雪;朦胧诗人的散文创作[D];延边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红梅;;普希金《致凯恩》的“文学性”与“陌生化”[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崔芳芳;;从俄国形式主义看诗歌语言的“文学性”[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李金甫;;论俄国形式主义视野中的“文学性”[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4 李俊升;;我国对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研究现状简述[J];外国文学动态;2007年02期

5 刘万勇;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与艺术接受[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6 杨向荣;论“文学性”与“陌生化”[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7 杨向荣;姜文君;;陌生化与语言的牢笼——詹姆逊对俄国形式主义的批判与超越[J];探求;2009年03期

8 冯署平;;对俄国形式主义的认识与思考[J];青年文学家;2009年11期

9 樊锦鑫;;俄国形式主义论陌生化是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年01期

10 樊锦鑫;;俄国形式主义论陌生化是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98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文波;;媒体时代的文学现状——近期文学热点话题[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6)[C];2007年

2 高万云;;文学语言的哲学思考[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3 罗岗;;现代“文学”在中国的确立——以文学教育为线索的考察[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4 白烨;;“80后”的现状与未来[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3)[C];2005年

5 霍俊明;;“大河”文学“重读”的空间与可能[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6 姜媛;;电视节目叙事的文学性植入与文学精神的消解[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张杰;;符号学王国的构建:语言的超越与超越的语言——巴赫金与洛特曼的符号学理论研究[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8 杨义;;学科的尴尬与学者的自觉[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9 张杰;;符号学王国的构建:语言的超越与超越的语言——巴赫金与洛特曼的符号学理论研究[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10 王成军;;书信与书信文学之理论问题[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林初;文学性与商业性并举[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2 朱辉军;就是音乐剧,也要注重文学性[N];文艺报;2010年

3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文学排行榜还有多少参考价值?[N];深圳特区报;2011年

4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晓明;虚构是文学的生命所在[N];人民日报;2011年

5 赵强;突出童书文学性是出版人责任[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李蕾;热闹背后看“门道”[N];光明日报;2010年

7 胡平;文学与影视关系如何重构[N];人民日报;2011年

8 记者 刘慧;打捞浙江文学记忆[N];浙江日报;2011年

9 韩小蕙;在文学的门里和门外[N];文艺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喻乐;只见富豪,不见文学?[N];湘潭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海燕;洛特曼的文化符号诗学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金兵;文学翻译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3 王欣;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之形式主义批评[D];吉林大学;2008年

4 王妍慧;“表现性形式”的历史呈现[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5 肖翠云;行走在文本与文化之间[D];苏州大学;2006年

6 龙玉霞;走向人类学诗学[D];浙江大学;2010年

7 冯国栋;《景德传灯录》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康澄;文化生存与发展的空间[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邱江宁;才子佳人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南哲镇;唐代讽谕文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亚敏;论E.E.肯明斯诗歌中陌生化手法的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支军;中文原创网络文学的文学性与陌生化[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3 梁柱;科学之梦:救赎与涅i肹D];四川大学;2005年

4 杜杰;俄国形式主义对《三国演义》的解读[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5 彭娟;论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D];武汉大学;2005年

6 宋学清;艰难跋涉的“文学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娜;从文学是什么到文学性是什么[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郑海婷;大形式:形式—手法—功能[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生琳;两种文学本质观之争及其局限[D];吉林大学;2007年

10 郝敏;俄国形式主义文论批判[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710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2710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6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