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文视角看林语堂译《浮生六记》
本文关键词:从互文视角看林语堂译《浮生六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福建师范大学》 2015年
从互文视角看林语堂译《浮生六记》
吴丽佳
【摘要】:“互文性”概念,是由法国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Kristeva)在巴赫金(Bakhtin)的复调小说理论和对话主义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互文性”一词,之后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引用,在学术界掀起了研究“互文性”的热潮。本研究以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为语料,旨在从“互文性”理论视角探究译者在译介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特别是从译者的互文记忆及情感体验的角度,讨论林语堂《浮生六记》中所使用的翻译方法和采取的翻译策略以及林语堂翻译思想进行讨论。通过以上这些研究进而探讨译者的主观意识和情感体验对翻译的影响。研究发现:(1)文本并无固定的框架,文本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可以共时也可以历时形成互文关系。文本间的互文关系更是错综复杂、无限延伸;(2)把“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研究结合起来研究译者身份,本研究发现译者的语言文化和情感体验影响着整个翻译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语言文化背景和情感体验,这些互文记忆影响着译者翻译方法的选择和翻译策略的采取。根据互文性理论文本生成三步骤:理解、阐释和再创作,译者可以通过与原文本作者、原文本和目标读者的互动生成关系,利用译入语高效而完整地把原文本转换成目标文本,实现目标文本的生成,从而达到文化传递和情感共鸣。(3)本研究还发现,林语堂之所以名满海内外,不单单是因为他的著述和译作,可能会忽略的一点是他的著述和译作中内含的一颗赤子之心,特别是他内心的情感体验凝聚在他的笔下。总而言之,本研究是基于“互文性”理论视角探究译者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译者的情感体验。这为进一步探讨“互文性”理论中提出的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角色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通过林语堂英译的《浮生六记》中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讨论来论证“互文性”理论和翻译相结合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邱伟强;;互文性视角下林语堂译《浮生六记》解析[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2 殷企平;谈“互文性”[J];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02期
3 卞正东;论文本的互文性及其翻译[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4 袁英;互文性视域下的归化与异化[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刘军平;解构主义的翻译观[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6 许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中国翻译;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婷;;网络时代对译者主体性的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2 赵诚;通天塔里的镣铐舞者——也谈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3 程永生;;翻译主体性研究和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4 饶晓红;;昆丁:麦克白人生箴言的全面演绎——《喧哗与骚动》的互文性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阮玉慧;;论译者的主体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吴元康;;五四时期胡适自费资助林语堂留学考[J];安徽史学;2009年05期
7 冯锦;;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对比[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8 郑玲;从目的论看汉英翻译中的文化传输——兼评《京华烟云》中的翻译策略[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翟红梅,张德让;译者中心论与翻译文本的选择——析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段汉武,钱虹;《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的创作手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扬志;;一部诗剧与一个诗人的创作史[A];李轻松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张志;;浅谈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的作用[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梅红;;在互文性的指导下进行广告套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符荣波;;浅议英汉广告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介入[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侯林平;;我国近十年来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朱瀚;;小议数字成语的英译[A];语言·翻译·翻译教学[C];2008年
7 王宏;王婷婷;;析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 思中国翻译学派的建立[A];语言·跨文化交际·翻译[C];2010年
8 宁薇;魏红;;从生态翻译学视角解析林语堂古文英译[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3年
9 徐传达;;互联网时代弱者的话语策略分析——以“湖南临武城管打死瓜农”事件为例[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3)——网络化关系:新传播与当下中国论文集[C];2013年
10 岳永逸;;城市生理学与北京天桥的“下体”特征——兼论“杂吧地”的认知意义[A];都市文化研究(第4辑)——全球化进程中的上海与东京[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喆;英语言语幽默的图式特征及解读难题探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吕敏宏;手中放飞的风筝[D];南开大学;2010年
9 高乾;本雅明寓言式翻译思想[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石健;靳以综论[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芳;从翻译标准的变化看译者主体性的变化[D];河北大学;2009年
2 胡畔;《紫色》汉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伍争;论陪同口译中的译者主体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宋春艳;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分析李清照词的英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刘菲菲;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金帅;论译者主体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肖艳;文学翻译中的误译问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李曼;林语堂翻译思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陈冬萍;从目的论角度看口译中的积极性叛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陈圆圆;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京华烟云》中的文化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祝朝伟;互文性与翻译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 殷企平;谈“互文性”[J];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02期
3 谢天振;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4 杨衍松;互文性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4年04期
5 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2年05期
6 秦文华;;互文性视角下的译学研究[J];中国外语;2007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伟华;;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刘彦仕;;从英译《浮生六记》解读林语堂的译者文化身份[J];经济师;2008年02期
3 ;《浮生六记》[J];中国戏剧;2009年12期
4 刘福莲;;《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研究述评[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5 曲林芳;;《浮生六记》代表林语堂译作的最高水平[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6 缪静静;;林语堂的翻译美学观探析——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侯丽芬;;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中文化词的翻译策略分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10期
8 李东芹;;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生态翻译学解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9 康艳;;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10 马亚敏;;从林语堂翻译标准看其《浮生六记》的翻译[J];海外英语;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汤君;;《浮生六记》与林语堂译本例析:性别话语反思[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陈倩;;从“张力论”看《浮生六记》中的“克制陈述”——兼论新批评与明清小说评点的方法相似性[A];东方丛刊(2003年第4辑 总第四十六辑)[C];2003年
3 汤■;;性别话语反思:《浮生六记》与林语堂译本例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鹏;[N];扬州日报;2010年
2 记者 王鹏;[N];扬州日报;2010年
3 旅加学者 陶短房;[N];东方早报;2010年
4 李长莉;[N];中华读书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钱冶;[N];中国文物报;2011年
6 傅璇琮;[N];光明日报;2010年
7 董保纲;[N];贵州政协报;2000年
8 魏泱;[N];中国审计报;2003年
9 巫唐;[N];学习时报;2003年
10 溶液;[N];金融时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丽佳;从互文视角看林语堂译《浮生六记》[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2 赵永湘;林语堂与《浮生六记》英译—意识形态操控视角[D];中南大学;2007年
3 吕剑兰;从《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看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操控[D];湘潭大学;2009年
4 郭春林;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浮生六记》林译本的产生和接受[D];郑州大学;2010年
5 陈爱明;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翻译策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陈宝莲;《浮生六记》林译本评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韩志华;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觉琛;论林语堂译著《浮生六记》中的审美再现[D];海南大学;2012年
9 张丽;信息论视角下林译《浮生六记》翻译策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10 冷怡佳;《浮生六记》四版英译归化、异化运用方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从互文视角看林语堂译《浮生六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91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29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