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分析葛浩文英译《生死疲劳》
本文关键词:从生态翻译学角度看葛浩文译《生死疲劳》,,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内蒙古大学》 2015年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分析葛浩文英译《生死疲劳》
石婷婷
【摘要】:《生死疲劳》是寻根文学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他的写作风格深受读者的喜爱。小说英文版由美国翻译家葛浩文执笔。自2008年出版以来,得到了海内外读者的赞誉。截至目前,国内外学者很多都是对小说的中文本进行研究。胡庚生提出生态翻译学理论,该理论是一种全新的翻译理论研究视角,它将翻译学与生态学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进一步诠释了生态翻译学的本质。生态翻译学的主要内容,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来研究翻译,把翻译活动放到整个生态环境中去,它强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译者的中心作用。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的过程是译者的适应与选择的过程。本文选择《生死疲劳》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翻译理论对其进行研究分析。本文在生态翻译学理论理论框架的指导下,对译者、译作、原著、原作者所处的生态翻译环境进行分析,并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出发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和适应。本文旨在从三维角度的翻译方法出发对《生死疲劳》英译本进行分析,并反映译者为适应其所处的生态环境而做出的选择和适应。本文从而总结出生态翻译学的应用性,同时为葛浩文及其英译小说开辟一条新途径和为《生死疲劳》英译本提供全新的理论研究视角。葛浩文秉着传播文化和忠实原文的理念,对原文大部分语言风格进行了保留。葛浩文的翻译真实地再现了小说原文的内容,充分体现了译者翻译过程中的选择和适应。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飏;;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严复《天演论》的翻译[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2期
2 郭萍;;生态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图画书翻译[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3 毛亚庆;;从生态翻译学视角解读电影《金陵十三钗》的字幕英译[J];电影评介;2013年09期
4 朱锋颖;胡玲;;从利科诠释学视域看葛浩文的文本翻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5 程爱丽;;生态翻译学理论对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译的指导意义[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6 王明月;;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中文电影片名英译研究[J];电影评介;2013年Z2期
7 曹志艳;;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汉英旅游翻译[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8 张秀琴;笪鸿安;;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看葛浩文译本《狼图腾》的适应选择[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张明权;二元对立翻译观的文化解构[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谷峰;;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译者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以鲁迅早期译介域外科学小说的个案研究为例[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董晶晶;论译者文化身份对葛浩文翻译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8年
2 张茜;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红高粱》英译本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远庆;李洁平;;从《雨中的猫》的翻译看译者的角色——基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2 朱慧芬;;生态翻译理论视域下的“老字号”英译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王丽萍;;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电影《非诚勿扰》的片名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欣妍妍;;生态翻译中的双重解构性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魏红;;适应与选择,竞争与共存——探析《尤利西斯》两个中译本[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6 肖婷;;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中文化信息的传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7 赵阶奎;;从野性生命活力的讴歌到理性审慎的批判——论莫言近来创作中的一些变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8 黄焰结;;翻译研究的“转向”[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7期
9 王爱琴;陈光明;;任溶溶儿童文学翻译的生态翻译学诠释[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10 李洁平;吴远庆;;“译者的隐身”到“译者的彰显”——从海明威《雨中的猫》的翻译看归化异化策略的选择[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吕绮锋;;翻译活动之中译者的功能——以生态翻译为中心[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聿良;;论英汉口译的跨文化语用策略[A];全国首届翻译硕士(MTI)教育与翻译产业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颜水生;;历史的寓言性——莫言小说“种的退化”主题新解[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熊俊;;从生态翻译学视域看翻译中形合与意合的转换[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岳中生;;基于生态译学论科技翻译逻辑求解[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许建忠;姬志明;;翻译生态学在科技翻译中的应用[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缑斌;;全球化视域中的陕北民歌翻译策略研究[A];陕西新型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2013年优秀论文集[C];2013年
8 宁薇;魏红;;从生态翻译学视角解析林语堂古文英译[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淑敏;翻译的历史观—《独立宣言》中译本的历时共时比较实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吕敏宏;手中放飞的风筝[D];南开大学;2010年
5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朱琳;译者为中心的多学科性翻译理论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月;新世纪媒介场中的文学生产[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苗变丽;新世纪长篇小说叙事时间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宁明;论莫言创作的自由精神[D];山东大学;2011年
10 郭兰英;“适者生存”:翻译的生态学视角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平;论重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付莹喆;张爱玲翻译活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黄苗;权力话语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大方;从译者的适应与选择看《狼图腾》的翻译策略[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黄文虹;论主体性在口译中的体现[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罗小波;政论文英译:顺应论的理论与实践[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7 张帆;顺应论视角下的英语幽默翻译[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张海彬;基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王帅;商务口译博弈论[D];山东大学;2010年
10 张波;唐诗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远庆;李洁平;;从《雨中的猫》的翻译看译者的角色——基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2 姜智芹;西方读者视野中的莫言[J];当代文坛;2005年05期
3 季进;;我译故我在——葛浩文访谈录[J];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06期
4 王凯凤;冯文坤;;翻译研究与文化转向[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01期
5 方兴;;从保罗·利科的“译‘不可译’”看翻译的可能性[J];法国研究;2011年03期
6 孙艺风;欧阳之英;;翻译研究与文化身份[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7 王宁;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问题[J];外国文学;1999年04期
8 余东;张艳;;变通意识与国粹心态——葛浩文的文学翻译观解读[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9 董静;;从翻译规范论视角浅析《狼图腾》英译本[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何立芳;;理雅各英译中国经典目的与策略研究[J];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08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记者 舒晋瑜;[N];中华读书报;2005年
2 李雪涛;[N];中华读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单平;《孟子》三种英译本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岳峰;架设东西方的桥梁——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大方;从译者的适应与选择看《狼图腾》的翻译策略[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李明;辜鸿铭译《论语》的生态翻译学研究[D];大连外国语学院;2010年
3 胡湲;从葛浩文英译《红高粱》看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颜霞;《生死疲劳》英译本文学文体学翻译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5 侯书婷;白睿文《活着》英译本的生态翻译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6 李超飞;译者的适应与选择:葛浩文英译《红高粱家族》的过程分析[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7 董亦思;勒菲弗尔改写理论视角下《红高粱家族》英译本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8 朱彦波;适应论观照下的《红高粱家族》英译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红妍;;《生死疲劳》:对民间与历史的另一种把握[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石若英;;论《生死疲劳》中的“月亮”原型[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李明刚;;论《生死疲劳》轮回视角下的佛性拯救[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08期
4 李自国;;讲述历史 反思人性——解读《生死疲劳》的叙述者[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5 张超荣;;《生死疲劳》的全面解读[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12期
6 李焱;;论《生死疲劳》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年02期
7 陆展;;《生死疲劳》中动物的“主体意识”[J];淄博师专学报;2013年04期
8 鄢玉菲;;《生死疲劳》的荒诞暴力与禅意内涵[J];文学教育(下);2014年02期
9 孟利;;《生死疲劳》中女人生之疲劳[J];现代妇女(下旬);2014年01期
10 胡云;;论《生死疲劳》的叙述分层及其意义[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妙羡;;翻译伦理下探究《生死疲劳》被西方读者接受的原因[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2 李丹;;一出庸俗的惨剧——长篇小说《蛙》批判[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子宏;[N];桂林日报;2006年
2 杨继渊;[N];云南日报;2013年
3 李浩;[N];北京日报;2006年
4 李敬泽;[N];中华读书报;2006年
5 夏一璞;[N];经济观察报;2014年
6 胡子宏;[N];兰州日报;2006年
7 财经媒体记者 方敢;[N];华夏酒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罗四鸰;[N];文学报;2006年
9 记者 唐柳杨;[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10 王邢政;[N];中国邮政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欣;《生死疲劳》叙事艺术论[D];内蒙古大学;2014年
2 赵明娟;改写理论视角下《生死疲劳》英译本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3 张蕾;从阐释运作理论看《生死疲劳》的英译[D];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4 李红营;小说《生死疲劳》语言超常搭配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5 王瑾;论莫言对《生死疲劳》的中国式魔幻现实主义创作[D];广西民族大学;2015年
6 王萌;从生态翻译学角度看葛浩文译《生死疲劳》[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7 高培华;《生死疲劳》的叙事艺术和文体特征[D];吉林大学;2008年
8 岳娟;论《生死疲劳》的民间资源[D];新疆师范大学;2014年
9 薛亚男;阐释学视角下《生死疲劳》英译本中译者的主体性[D];延安大学;2014年
10 杜文彬;《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的叙事学解读[D];中南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从生态翻译学角度看葛浩文译《生死疲劳》,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99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29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