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译视角下的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研究
本文关键词:《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的比较—文化视角,,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辽宁大学》 2011年
文化翻译视角下的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研究
苏小姝
【摘要】:1990年,苏珊·巴斯奈特和安德烈·勒费弗尔在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提出了翻译研究领域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文化转向。巴斯奈特提出文化翻译观,从译者和译入语文化的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对译者的地位和作用做出了新的认识。我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刘宓庆先生出版的专著《文化翻译论纲》,把文化适应性原则作为衡量译作的标准。文化翻译作为一种新的翻译观,使得译者文化主体性得以彰显,并将文化适应性纳入翻译的价值观论。 林语堂,正如他的次女林太乙写道,“是小说家、散文家、哲学家和书法家”。(Lin Taiyi, 1998)然而,林语堂在翻译界也贡献颇丰。林语堂向西方世界译介了许多中国古典作品,为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做出了卓越贡献。 1935年,林语堂发表了其最见功力的译作《浮生六记》,在西方读者中引起了广泛反响。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林译《浮生六记》进行了研究,如语言学、美学等等。翻译界文化转向兴起后,从文化视角对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进行的研究方兴未艾。然而,这些论文大多停留在文化负载词的层面上,没有进行宏观而系统的文化翻译考量。 本文拟以巴斯奈特和刘宓庆的文化翻译理论为指导,从译者和译作两个角度——译者的文化主体性和译作的文化适应性,对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进行研究,以期对此案例做一次较为宏观、系统的研究。 本论文由导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导言部分介绍译者和译作、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目的。 正文部分共分三章。第一章为文化翻译理论,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概括介绍文化翻译理论,包括语言、文化和翻译的关系、文化转向以及巴斯奈特和刘宓庆文化翻译理论的基本内容。其次,介绍文化翻译中译者文化主体性和文化适应性理论。本文作者指出,文化翻译理论使得译者文化主体性得到彰显,并将文化适应性纳入译作的判断标准。 第二章从译者文化主体性角度进行研究,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对译者林语堂进行研究,分析其翻译能力、意识形态和翻译理论。第二部分探讨林语堂在原文本选择上所体现的文化主体性,指出其翻译目的、对《浮生六记》的推崇使他愿将其介绍给西方读者。第三部分探讨林语堂在翻译策略选择上所体现的文化主体性,指出其适境地运用了归化和异化策略,充分发挥了译者文化主体性。 第三章以文化适应性的三个标准衡量译作,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比林译本和雪莉·布莱克译本文对文化负载词和文化意象的解读,探讨林译本英译本对文化意义的把握。第二部分从目的语读者接受视角探讨林译本。第三部分从自然美,和社会美两个方面,探讨林译本对原文本中美的再现。本文作者指出,林语堂敏锐的文化信息感受力和高超的翻译技巧使译作在文化适应性方面趋于完美。 最后为本文结论。林语堂高超的双语、双文化造诣,使其译者文化主体性在翻译《浮生六记》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发挥,译作在文化适应性方面也趋于完美。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是文化翻译的成功案例,对今后文化翻译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董晖;管窥林语堂翻译作品中的用词特色[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周湘萍,易立新;汉英思维逻辑差异在语言上的表现[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9期
3 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4 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韩志华;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范小燕;从目的论看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中的“变译”现象[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艳;;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之争及其融合[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2 郑鸿芹;王忠;周春辉;;英语术语“Sport”的译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3 侯婷;;网络时代对译者主体性的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4 郑鸿芹;;翻译原则、策略、方法与技巧的概念范畴及其关联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5 沃利青;;“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欧阳利锋,徐惠娟;从文化语境的角度谈语用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7 程永生;描写与交际——我国现代翻译理论研究的两大主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8 赵诚;通天塔里的镣铐舞者——也谈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9 程永生;;翻译主体性研究和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10 朱义华;;论民俗表演艺术样式的译介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海涛;;科技译文的审美标准[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2 姚珑;;网格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以林语堂编译《虬髯客传》为例[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莉;;诗歌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4 王丽;和中浚;;中医妇科学中古代性教育知识的特点[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5 廖春兰;;变译与译者主体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6 赵慧;;浅谈京剧语境与翻译[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7 刘世芝;;翻译、翻译主体性与翻译伦理[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8 张帆;;描写?规定?——译学词典的编纂原则[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方梦之;;从译学术语看翻译研究的走向[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曾东京;苏珊;;论翻译学词典的附录[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仇贤根;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霞;文化视角下《围城》中隐喻的翻译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振;关联—顺应理论视角下茅盾作品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王斌;论品牌名称命名翻译[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杨巧蕊;唐诗英译翻译批评现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平;论重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叶晶晶;重建文化亲缘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朱姗姗;形神兼备[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郑清斌;妥协、互动、融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自力;翻译目的论介评[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李永康;林语堂翻译文本的文化解读[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3期
3 宋志平;论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意识[J];东北师大学报;2000年06期
4 江震龙;林语堂的“性灵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5 唐心洁,曾宇钧;东风西渐 汇精传神——林语堂译《浮生六记》赏析[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王人恩,谢志煌;《浮生六记》百年研究述评[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7 吴文安;功能翻译理论与文学翻译[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8 张蕊青;《红楼梦》与《浮生六记》的灵犀共识[J];红楼梦学刊;1999年04期
9 甘海鹰;英汉词汇对比与汉译英中的词汇翻译——兼评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J];怀化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10 葛校琴,季正明;人生态度取向与翻译的选择及策略——谈林语堂《浮生六记》的翻译[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灿;林语堂美学思想探微[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郭瑞娟;林语堂及其翻译艺术[D];郑州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晖;老到圆熟 出神入化——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赏析[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2 刘燕;;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中文化承载词的处理[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3 刘英莲,明方;赏析《浮生六记》英译中文化特色之美的重现[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4 孙红丽;想象与现实中的情爱——《聊斋志异》与《浮生六记》婚恋观比较[J];社科纵横;2005年02期
5 李欣;;从《红楼梦》英译看文化翻译的可译性限度[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12期
6 曾清;;毛泽东诗词中典故的文化翻译[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陈旋;;从文化翻译视角看《红楼梦》英汉语对比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徐柏容;《浮生六记》与沈复陈芸[J];书屋;1996年06期
9 翟红梅,张德让;译者中心论与翻译文本的选择——析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王坤;岳玉庆;;从《红楼梦》中的服饰翻译看文化的可译性限度[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宁;;民俗文化翻译初探——以《福乐智慧》中民俗文化的英译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何文贤;;文化翻译中的信息缺陷与翻译通约[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从益;彭正银;;走向翻译文化视域中的翻译研究[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秀英;;从《红楼梦》的英译本看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和补偿[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5 何文贤;;多元文化交流中的信息缺陷与翻译通约[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张亚丽;;戏剧翻译标准问题初探[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蒋红红;;民俗文化翻译探索[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沙博里;李士钊;妙龄;;《水浒》新英译本前言及翻译前后[A];水浒争鸣(第四辑)[C];1985年
9 金百林;;试论《易经》英译本对数字的译法[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吉灵娟;;论文化翻译与文学翻译的意境传达[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查明建 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记者 王鹏;[N];扬州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王鹏;[N];扬州日报;2010年
4 魏泱;[N];中国审计报;2003年
5 傅璇琮;[N];光明日报;2010年
6 董保纲;[N];贵州政协报;2000年
7 巫唐;[N];学习时报;2003年
8 驻京记者 王乐;[N];文汇报;2009年
9 胡志挥;[N];文艺报;2009年
10 记者 刘淼;[N];中国文化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一鸣;蒋彝作品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2 杜涛;“此”与“彼”:后殖民视阈下的流散美国华人文学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张萍;高罗佩及其《狄公案》的文化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4 迟庆立;文化翻译策略的多样性与多译本互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蔡平;文化翻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罗承丽;操纵与构建: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思想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7 沈炜艳;从衣饰到神采[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彭爱民;忠实于源语文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王东波;《论语》英译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夏天;“阐释运作”延展理论框架下的老舍小说英译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冷家礼;文化翻译策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苏小姝;文化翻译视角下的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3 杨德玲;接受美学视角下儿童文学的文化翻译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4 刘旺侠;异化视域下的旅游文化翻译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李春怡;从文化角度看翻译方法的选择[D];外交学院;2003年
6 郑颖;文化翻译中的译者文化主体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赵栋;《红楼梦》中某些文化因素的翻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车金双;文化翻译视阈下美国当代族裔女性小说研究[D];济南大学;2011年
9 刘立;文化视角的翻译研究[D];广西大学;2003年
10 黄东华;《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的比较—文化视角[D];中南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的比较—文化视角,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10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31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