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报业与连载小说联动式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07 11:06
【摘要】: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经济上的巨大发展带动了整个社会风气的变化,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英国报业逐渐摆脱重重束缚,进入自由发展的新时代。报纸上刊登的连载小说也联动式发展,并逐步形成鼎盛之势。
[Abstract]:In the Victorian era,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the British economy led to the change of the whole social ethos. Under this social background, the British newspaper industry gradually got rid of the heavy shackles and entered a new era of free development. The serialized novels published in the newspaper also developed in a linked way, and gradually formed the trend of prosperity.
【作者单位】: 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561.074;G219.56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伍婧;;《匹克威克外传》之成人童话的文学结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2 沈明;;前版权时代的智识权属观念和出版制度[J];北大法律评论;2006年00期

3 燕艳;;浅谈冰心与狄更斯创作中的儿童形象[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郭文革;;教育的“技术”发展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03期

5 于翠玲;;中国编辑学与西方媒介论的比较[J];中国编辑;2007年06期

6 方刚;殷骁;;基于自由主义视域下的BBC与政府的博弈[J];今传媒;2011年12期

7 王君玲;;浅析新媒介生态环境下公共广播电视的价值困境[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8 夏肖肖;;评《小世界》和《换位》中的巧合[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年02期

9 邓阿宁;;西方游历小说文体与游历叙述模式的发展演变[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李丽珍;;概念书籍设计在设计教学中的重要意义[J];湘南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李悦;;体制下的牺牲品——《荒凉山庄》中的法律机器[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中国编辑出版史的认识价值[A];中国编辑研究(2007)[C];2007年

3 王珏;;浅谈书籍装帧发展中的“技”与“艺”[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4 黄旦;郭丽华;;媒介观念与媒介素养研究——20世纪西方媒介素养研究综述[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5 李滨;;马克思的报刊使命观[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罗云锋;;大众传媒、消费主义与“非常态的常态化”——批判理论视角的文化研究[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7 洪长晖;;边缘重生?——互联网时代的农村网民走向分析[A];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1[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书藏;英国公共广播电视体制的生成探源[D];武汉大学;2010年

2 刘鸣筝;美国公共外交研究(1917-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3 徐鹏;论传播技术发展视野下的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D];吉林大学;2011年

4 易旭明;中国电视产业的制度变迁与需求均衡[D];上海大学;2011年

5 石力月;从分营到融合:历史视野中的公共性[D];复旦大学;2011年

6 陈俊峰;学徒制影响下的学院制:英国大学新闻教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李洁;传播技术与共同体:文化的视角[D];复旦大学;2007年

8 张仲民;阅读、表达与集体心态[D];复旦大学;2007年

9 刘芳;时尚杂志与中产阶级女性身份[D];上海大学;2006年

10 隋少杰;文化传播与艺术的机制性生成[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红;试论查尔斯·狄更斯小说情节中的巧合[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曾琼;汉字印刷字体设计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3 胡椿杭;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学经典[D];西南大学;2011年

4 罗静;后改制时代出版权试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肖超;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著出版研究(1958-2009)[D];南京大学;2011年

6 张琦;北洋政府时期图书审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时春华;概念书籍设计的创新与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年

8 刘忠纯;论基督教(圣经)对狄更斯小说创作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吴婕;媒介融合时代的传媒规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全华;试论省级卫视新闻立台[D];复旦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良骏;香港小说的可读性与局限性[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3年02期

2 林秀琴;元小说[J];文艺评论;2003年02期

3 杜国景;农业合作化小说历史评价综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09期

4 詹珊;;论读者参与小说创作的几种表现形式[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5 郝敬波;;新世纪小说的反思与嬗变[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宋文;;“戏剧-小说”——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幕间》评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王宇洪;;元小说视角下的《法国中尉的女人》——作者和读者的介入技巧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张雅楠;;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中的非小说性[J];名作欣赏;2010年12期

9 陆悦;;《对赌》——股权融资全程实操小说[J];商;2012年12期

10 阿姆斯;岂深;;小说中的新动向[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6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虹;;城市变革中的金钱话语——近20年商界小说对城市文化的一种书写[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彭国建;;小说:叙述的“距离”控制[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汪志;;科学传播的一个有益探索——中国“科学小说”五十年[A];安徽首届科普产业博士科技论坛——暨社区科技传播体系与平台建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4 孟繁华;;这个时代的小说隐痛——评《小说选刊》兼及一种文学观念的讨论[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秋冬卷[C];2004年

5 韩瑞峰;;《小镇畸人》的和谐之美——叙述视野中的小说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雷达;;磨洗不掉的记忆——评《把绵羊和山羊分开》[A];2002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3年

7 于悦;张艾然;周强;;“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纪要[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8 荣光启;;“显示灵魂的深者”——试论《呐喊》、《彷徨》叙事方式的现代转换[A];东方丛刊(1998年第3辑 总第二十五辑)[C];1998年

9 肖伟胜;;作为生命救赎形式的自叙传小说——论郭沫若早期小说[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10 张如法;徐明霞;;丁玲的群像体小说[A];丁玲研究[C];199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北辰;写小说的洋首代[N];华夏时报;2013年

2 南台;略论“喜剧小说”[N];文艺报;2011年

3 谢金生;正视主旋律小说的两种价值[N];中国艺术报;2009年

4 黄梵;城市小说的新时代[N];文学报;2013年

5 谈珩 译;我写作,为一小撮不满足于消磨时光的人[N];文汇报;2011年

6 孙琴安;从蓝鲸小说谈文学的人民性[N];文汇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周南焱;“无愁河”流出一条小说新河道[N];北京日报;2014年

8 叶隽;“艺术家小说”的另类路径[N];北京日报;2005年

9 王士跃;战争谣言与武器图腾[N];东方早报;2009年

10 王雪瑛;作家能用小说来做什么[N];文学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于京一;想象的“异域”[D];山东大学;2010年

2 李娟;叙事的游戏[D];浙江大学;2009年

3 隋晓荻;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与传记中的事实与虚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小满;中西教育小说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2 王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元小说解读[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3 张蔚;《威廉·麦斯特》两部曲与德国“教育小说”传统[D];黑龙江大学;2008年

4 李美萍;模仿·对话·自觉:雪域小说自主性的获得[D];苏州大学;2006年

5 孙天南;论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的诗化特征[D];吉林大学;2004年

6 徐倩;“十七年”小说中工人形象的“英雄化”倾向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7 宋峗;1985年“小说革命”论[D];苏州大学;2009年

8 汪敏;当代中国反腐小说话语分析[D];浙江大学;2008年

9 朱经伟;约翰·福尔斯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多重对话[D];扬州大学;2007年

10 邱璇;文艺传播学视域下小说文本到电影文本的转变[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671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3671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3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