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观众》与汉德克的剧作
[Abstract]:In the pedigree of western drama in the 20th century, Peter Handke has some landmark significance. Behind him stood the sun-setting modernism, where there stood the peaks of Brecht and Beckett; In front of him is the brilliant stars of postmodern drama, that is, by the names of Grotowski, Peter Brooke, Richard Cheickna, Eureen Baker and so on. However, in these two historical periods, or in the transition from theatrical art to theater art, the location of Peter Handke is difficult to determine. Until now.
【分类号】:I10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曦;荒诞世界中的荒诞人生——从贝克特与尤奈斯库看西方荒诞戏剧[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何伟文;;战后英国小说的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争[J];当代外语研究;2010年01期
3 佘晓洁;李清华;;从后现代主义视角研究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J];科技信息;2009年33期
4 董鼎山;;六十年代以来的美国小说 “后现代主义”及其他[J];读书;1983年10期
5 张中载;后现代主义及约翰·福尔斯[J];外国文学;1992年01期
6 曹利亚;刘琳静;;从后现代主义视角浅析《女勇士》中的中国神话[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7 张红岩;孙俐俐;;拒绝理性——论《等待戈多》的后现代语义[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王汝合;刘晶晶;;论荒诞派戏剧的“戏剧语言[J];四川戏剧;2006年01期
9 李琳瑛;;《等待戈多》的后现代性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30期
10 李霞;;坎普与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汝祉;;对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可能陷入一些认识误区的商榷[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2 曾阳萍;;《反对阐释》与后现代主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米琳;;《看见月亮了吗?》的后现代性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曹山柯;;从《白雪公主后传》看后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嬗变[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骆锦芳;;挑战传统:论荒诞派戏剧及其艺术[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6 何肖朗;;美英非虚构文学后现代发展的历史诠解[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梅佳;;阿波罗和菊花:从三岛由纪夫的近代能乐看东西方戏剧特点的结合[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陈延;;自然主义在日本[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9 梁冬雪;;屠格涅夫六十年代初的创作——《前夜》、《父与子》[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10 王建平;;历史的回文[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守仁 童庆生;后现代现实主义小说[N];文艺报;2007年
2 章静;复杂性海洋中的“后现代”鱼[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西马;后现代之诗[N];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
4 胡银屏;后现代主义的由来[N];山西党校报;2010年
5 王莹;在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之间对话[N];文艺报;2010年
6 孙惠柱;戏剧:从悲情到希望[N];文汇报;2008年
7 张建华;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重生[N];文艺报;2008年
8 王真峥;回味笼中人[N];中国艺术报;2011年
9 侯玮红;俄罗斯文学界掀起现实主义大讨论[N];文艺报;2005年
10 林精华;阿克肖诺夫:俄罗斯应该向中国学习[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长海;布莱希特与贝克特之后[D];上海戏剧学院;2008年
2 姜萌萌;幻象与现实·真实与虚假[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3 陈后亮;琳达·哈钦后现代主义诗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滕学明;论安妮塔·布鲁克纳小说的后现代现实主义风格[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程巍;六十年代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潘薇;剧场里的毕加索[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7 李琼;保罗·奥斯特的追寻:在黑暗中寻找自己的位置[D];厦门大学;2009年
8 李时学;20世纪西方左翼戏剧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9 齐欣;品特戏剧中的悲剧精神[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雪;戴维·洛奇重要小说中三种现代写作方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昊;从后现代主义视角解读《第二十二条军规》[D];吉林大学;2007年
2 崔玲;现实与幻想的合奏:菲利普·罗斯的《鬼作家》中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融合[D];厦门大学;2007年
3 张伟;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叙事[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殷小敏;在后现代主义时期回归现实主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王艳;论村上春树小说传统性与后现代性的融合[D];苏州大学;2009年
6 邹珊珊;唐纳尔德·巴塞尔姆《白雪公主后传》浅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7 杜晓静;唐·德里罗小说中的暴力书写[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立斯;约翰·霍克斯《第二层皮》中的不确定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晓丹;凯鲁亚克小说《在路上》的后现代主义写作特征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罗锡英;诗与思:卡尔维诺的小说艺术[D];暨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687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368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