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译者行为视域下程乃姗译本《喜福会》语言转换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2-07 18:31

  本文关键词:译者行为视域下程乃姗译本《喜福会》语言转换策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扬州大学》 2013年

译者行为视域下程乃姗译本《喜福会》语言转换策略研究

陈兰  

【摘要】:传统翻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泽文是否忠实于原作。这与译本本身所负载的文化意义有关,故令研究多侧重于译文文本与原文文本的对比之上,也因此忽略了对译者行为及其背后动因的考察。本文在描写译学的大框架之下,以周领顺教授的“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为分析工具,以程乃姗The Joy Luck Club的中译本《喜福会》为研究范围,以形式和内容上的讨论为视角,细致分析程乃姗译本对语言特征处理以及她务实翻译的具体表现,总结其背后动因,强化以译者行为为中心的翻译批评视角。 在The Joy Luck Club的四个中译本中,程乃姗2006年的译本《喜福会》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部。译者在译后感中说:“《喜福会》为了照顾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尽量保留原作的诙谐和美国式的幽默,在翻泽过程中,直译与编译相结合,特别各标题为译者所加,不是按照原文直译的。为令新版本的《喜福会》译文更流畅更忠实于原著,此次对全书的译文逐字逐句对照原文重新攥写、反复推敲和斟酌,力求做到合乎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并删除一些作者原为照顾不了解中国习俗的外国读者而做的一些注释。”(见程乃姗,2006)从笔者收集的数据来看,程乃姗2006年的译本是最流行的版本。程乃姗的翻译使中国读者能够清楚地体会到华侨和第二代华裔在美国生活中所面临的种种在东西方文化身份和价值观之问徘徊、游离的状态。正如译者说的“一直以来,我们对华侨和华人其实所知甚少,而且只简单以入籍与否来界定华侨和华裔的区分,或者,除非身临其境,我们是永远体会不到那如钟摆在东方和西方间游离和徘徊的困惑和失落……于是,萌出将此书介绍给中国读者之念。”(见程乃姗,2006)多年来,学界对于程乃姗翻译的《喜福会》褒贬有之,但大多认为在《喜福会》的众多泽本中,程乃姗的译笔堪称最佳。不过,研究界却很少通过对《喜福会》文本的分析透视译者的行为,对于在翻译时译者行为这一问题以及翻译发生时的社会背景、译者的翻译目的等问题更是鲜有讨论。 译者行为研究是在描写译学的大框架下进行的。译者的本能及其语言性要求其对原文“求真”,而作为一个社会人,译者的社会性及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又影响着他“求真”的程度。也就是说,社会大背景之下的译者会追求一定程度上的“务实”效果。置于周领顺教授的“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下审视,译者的行为或是偏向“原文/作者”一端,或是偏向“读者/社会”一端,其间会有多种渐变的状态。 通过对该译本的分析发现,程乃姗在翻译The Joy Luck Club寸属于后者,表现为务实高于求真。从对原作语言特征的处理上,不难看出程乃姗所采取的一系列“务实”之举是靠近读者、靠近译语文化的社会(市场)务实行为。 本文得出的结论是:从翻译行为的社会性角度讲,译者的职责不仅仅是忠实于原作,而是在清楚地认识到翻译活动复杂性的前提下将译作进行务实的传播。在此过程中译者会受到不同社会因素的制约,而这些制约因素决定了译者的“务实”程度。翻译是兼具历史性,社会性和文化性的活动。因此,每一个译本都会带上特定的时代烙印以及译者个性的痕迹,决定了译作和原作在形式和内容上的距离。华裔文学作品具有其特殊的文化及文学内涵,而且目的语读者对这些内涵也相当熟悉。故译者根据目的语读者的审美要求和译作的可读性等市场因素而决定“求真”或“务实”的程度。 本文共分5章: 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并简单介绍小说The Joy Luck Club及其作者,最后提出预期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是文献回顾,介绍了国内外对《喜福会》中译本的研究现状。 第三章为理论框架,回顾了翻译研究范式从规约向描写的转变,并重点介绍了描写译学理论,以及描写译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引出描写译学框架下的译者行为评价模式,同时介绍了一些基本概念。 第四章介绍了译者程乃姗及其中译本,并分别从译者对语言特征的处理,即:对拼音、中国式英语句子以及方言和俚语的处理时所采取的务实之举进行客观描述,并对其背后的原因给予合理的解释。 第五章是结论,并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雪梅;母女冲突:两种文化的冲突——评《喜福会》[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郑光宜;论译者的声音[J];福建外语;2002年01期

3 周领顺;;“神似”、“化境”之辨的译者行为视角——译者行为研究(其八)[J];外国语言文学;2011年04期

4 周领顺;;“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评价模式的辩证性——译者行为研究(其四)[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周领顺;;“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相关概念辨析——译者行为研究(其七)[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6 周领顺;;译者“变译”行为的自律和他评——译者行为研究(其五)[J];外语研究;2010年04期

7 周领顺;;“变译”之名与实——译者行为研究(其九)[J];外语研究;2012年01期

8 刘芳;;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回译问题——《喜福会》及其中译本个案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5年06期

9 周领顺;;两则经典“翻译”定义的汉译与两种译评观——译者行为研究(其二)[J];上海翻译;2010年02期

10 周领顺;;译者行为与“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译者行为研究(其一)[J];外语教学;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婷;;网络时代对译者主体性的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2 程永生;;翻译主体性研究和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3 阮玉慧;;论译者的主体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付昌玲;从解释学法则看译者身份的转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5 姜红;;胡适的语言观[J];安徽史学;2007年01期

6 徐建龙;翻译中的意义选择[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7 李志英;异化、归化的理据与层面[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8 王安原;吉哲民;;对译者角色——“隐身”的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9 袁晓亮;;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对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启示[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10 张宜民;;语用视角下的征婚广告[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珑;;网格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以林语堂编译《虬髯客传》为例[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惠萍;;从《饮酒》(其五)的五个译本看译者的主体性[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3 杨俊峰;潘智丹;;MTI教育:中国翻译学科发展的契机[A];全国首届翻译硕士(MTI)教育与翻译产业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于应机;;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本质与特点浅析[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任东升;;翻译文化研究的新概念[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赵杰;郭九林;;从认知角度谈文化负载词在翻译中的功能对等[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吕佳擂;任东升;;如何确定翻译家的国别归属[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谭倩倩;;哲学解释学观下的阐释学翻译理论——论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与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高永欣;;翻译理论与译者的角色[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10 刘倩;;力求唯真求实——浅谈翻译中的“还原”问题回译[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淑敏;翻译的历史观—《独立宣言》中译本的历时共时比较实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洁;赛、沙《水浒传》英译本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对比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韩芳;从翻译标准的变化看译者主体性的变化[D];河北大学;2009年

3 胡畔;《紫色》汉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振媛;从功能翻译理论看《围城》的幽默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张琳琳;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政治语篇中英翻译中的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平;论重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伍争;论陪同口译中的译者主体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朱姗姗;形神兼备[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杨睿;会展口译评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璐;;评误读论者之误读——与李田心先生谈Nida“翻译理论中几个基本概念词”的理解与翻译[J];外国语言文学;2006年04期

2 黄晓佳;王建国;;口译与叛逆[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3 马会娟;管兴忠;;中国翻译理论五十年:回顾与展望[J];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4 李田心;重新解码奈达翻译理论——评译论界盛行的几个错误观点[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谭载喜;;译者比喻与译者身份[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周领顺;;“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评价模式的辩证性——译者行为研究(其四)[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康志洪;人、地名翻译——跨语种的重新命名[J];中国科技翻译;2000年04期

8 周领顺;翻译观的时代变革——评黄忠廉、李亚舒著《科学翻译学》[J];中国科技翻译;2004年04期

9 陈丽莉;翻译的异化和归化[J];中国科技翻译;1999年02期

10 赵宏宇;跨文化翻译应以异化为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海凌;;论“复译”[J];外国文学动态;2003年04期

2 柴梅萍;试论译者思维与翻译的关系[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穆雷;李文静;;《理论对译者有用吗?象牙塔与语言工作面之间的对话》评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03期

4 薛莉;;翻译主体间的关系[J];经济师;2007年06期

5 树才;;译诗批评:从一个到另一个——以《米拉波桥》的七种汉译为例[J];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10期

6 刘镇清;;试探《昕夕闲谈》的译者身份[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邱彦勤;;从《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看“忠实”的度[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张媛媛;;傅雷翻译观中的译者主体性阐释[J];译林;2009年05期

9 方韵;;论意识形态对林纾译《鲁滨孙飘流记》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10 易明华;;翻译中的意图辨析[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桂英;万华;;名著重译在于超越——对《汤姆·索亚历险记》新旧译本的比较[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吴文星;;浅议鸠摩罗什的《维摩诘经》译本比其他译本更为流行的原因[A];炳灵寺石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吕绮锋;;翻译活动之中译者的功能——以生态翻译为中心[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张丽芳;;论译者的主体性-从阐释学角度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爱华;章宜华;;翻译视角的内向型英汉学习词典研究——基于“使用者论”的实证研究与理论思考[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6 侯林平;;我国近十年来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朱宝锋;;也谈译者的读者意识——以辜鸿铭及其《论语》英译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陈雅;;文化对翻译的影响以及译者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陈雅;;文化对翻译的影响以及译者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王惠萍;;从《饮酒》(其五)的五个译本看译者的主体性[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驻京记者 吴越;[N];文汇报;2009年

2 叶廷芳;[N];文艺报;2009年

3 谢天振;[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金涛;[N];中国艺术报;2010年

5 汪连兴;[N];中华读书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孟叶;[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7 余中先;[N];人民日报;2010年

8 苏国勋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N];中华读书报;2010年

9 孟东;[N];人民政协报;2002年

10 杨青;[N];深圳商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爱华;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文学译者批评的理论探索[D];山东大学;2012年

2 刘妍;文化与语言的跨界之旅:《庄子》英译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3 刘立胜;翻译规范与译者行为关系研究的社会学途径[D];山东大学;2012年

4 潘卫民;全球化语境下的译者素养[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5 朱琳;译者为中心的多学科性翻译理论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6 熊兵娇;实践哲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朱献珑;译学范式转换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崔泳准;《三国志》今译与古汉语专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夏云;基于语料库的英汉翻译小说常规化研究:历时的视角[D];山东大学;2010年

10 高娃;《蒙古源流》蒙古文满文汉文宫廷本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弋;诗人译者的主体性—评王红公英译苏轼诗词[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小敏;翻译即译者的适应与选择[D];河南大学;2010年

3 王之杰;从历史有效性看两位译者汉译Uncle Tom's Cabin[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梁晓辉;从译者的主体性角度看张白桦及其文学翻译[D];内蒙古大学;2011年

5 雷虹;和谐翻译理论视角下译者角色与地位的新阐释[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6 张妍;文学翻译中自译者的主体性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艳艳;从阐释学角度论《围城》英译本中译者的主体性[D];河南大学;2011年

8 陈兰;译者行为视域下程乃姗译本《喜福会》语言转换策略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9 吴云涛;文化间性视野下的译者协调者身份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肖艳;文学翻译中的误译问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译者行为视域下程乃姗译本《喜福会》语言转换策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08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408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0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