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诗词风格翻译的对比研究
本文关键词:《红楼梦》诗词翻译中的风格传递,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吉林大学》 2011年
《红楼梦》诗词风格翻译的对比研究
刘博
【摘要】:清代曹雪琴所作章回体长篇小说《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而其中形式多样的古典诗词作为全书重要的部分,更是具有亘古璀璨的艺术价值。从19世纪起,《红楼梦》这部古典文学之瑰宝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广泛流传。迄今为止,最有影响的两个全译本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即由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合译的译本,简称杨译本和由大卫·霍克斯与约翰·闵福德翻译的译本,简称霍译本。 20世纪前期及中期,关于《红楼梦》诗词研究的文章比较少而且零散。从70年代开始,研究《红楼梦》诗词的文章开始多起来,也出现了许多《红楼梦》诗词研究专著,它们分别探讨了《红楼梦》诗词的渊源、含义、特点、作用及所体现的文艺思想等,并形成了专题研究。近年来,对于《红楼梦》诗词的翻译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元功能的分析,诗歌隐喻迁移,诗歌隐喻与诗歌主题的异化翻译等,也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其中诗词风格的传译情况,如从相对对等角度,从关联理论角度,从刘宓庆风格符号系统角度,以及从德国功能派翻译角度等来分析。 本课题将以“三美”论的相关知识为理论依据,以“三美”论为理论框架,以平行语料库作为辅助,对《红楼梦》中诗词上的风格传译进行对比研究。对比分析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杨译本和霍译本在风格传译上的区别,旨在阐明风格传译上需特别注意的因素,进而做出比较,评析译本中诗词的风格是怎样做到传译的,从而证明诗歌的可译性。而且,以往对于红楼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研究,而本文主要采用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并结合一定程度的定量分析为辅助。选取《红楼梦》诗词原作和两个译本为语料,首先对其原作的风格进行认定和归类,然后结合两个译本,从三美论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运用SPSS软件辅助研究哪本译作在那些方面更好地保留了原作的风格,达到了相对对等。 许渊冲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及翻译理论家,为我国的文学翻译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许先生在翻译理论方面也有颇多造诣,他提出了一系列颇具实践指导价值的翻译理论,“三美”论(也称“三美”原则、“三美”说等),便是其中之一。作者选用三美理论作为理论框架的原因在于:将中文意美、音美、形美这三大特点用于翻译,特别是用于完美体现了这三大优点的中国古诗词的翻译,可以说是许渊冲的匠心独到之处。诗词讲究意境,真正的意境美必能“感动读者的心”,因而,意境成了诗歌译本再现原诗并拥有自身活力的源泉和基石。 同时,笔者还受到了来自于中国知网上曲莉莉名为:《英汉诗歌互译中实现相对对等》(曲莉莉,2007)的硕士学位论文的启发,此篇论文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基础上借用了“相对对等”一词并赋予其更多的内涵,以此提出翻译应达到的标准。为使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本课题拟以源自《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中的诗词原作和两个英译本诗词为研究对象,旨在调查、分析和研究两个英译本诗词风格传译上的异同,并探讨如何从“三美”角度来提高英译诗歌的风格相对对等程度。从研究手法来看,本文可粗略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部分。在论文前部主要采用了定性分析,首先在引言介绍部分对《红楼梦》中原文诗词的作用并对其进行了风格认定,笔者认为:《红楼梦》中的诗词在整体风格上具有三大特征:一是丰富的诗词形式和修辞机制;二是诗词的整体叙事风格;三是忧伤的情感风格。同时,笔者提出了该研究的基本步骤和研究问题。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是找出以下两个问题的答案: 1)从许渊冲“三美论”的角度来看,《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哪个译本比较而言更好地做到了原文风格的传译? 2)达到诗词翻译中相对对等需要注意什么? 文章在定性分析部分选取了近三十首诗词原作和两个英译本从词汇、句法、篇章三大层面分别进行了细致的对比研究和分析,并在其中的每一层面套用许渊冲“三美”论对译本的翻译情况进行比较。 定量分析位于篇章层面中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后部分,选取了共六十首诗词原作及译本,其中包括了定性分析中的三十首诗词。运用了SPSS系统辅助作图,在意象和音律上用数据直观地表现出杨译本和霍译本的不同之处。 总体来说,研究表明导致杨译本和霍译本产生差异的原因有三点:迥异的文化大背景、个人差异和翻译目的差异。在认知思维模式上,汉英两种语言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因而词汇,语义和句法均不相同。霍克斯是英国著名汉语言学家,杨宪益是我国著名翻译家,由于两人的思维模式在两个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形成,因而对《红楼梦》原著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关于翻译目的,杨宪益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将我国古典名著传播给西方读者;而霍克斯意在降低西方读者对古典原著的解读障碍。 定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在词汇层面,在意美传达上,杨译本在翻译文化空缺词和不同联想意义词时更具整体性,较霍译本相对而言达到了相对对等。在音美重塑上,笔者指出优秀的翻译者应尽力将诗词中的音韵风格传达给目标语读者。定性分析表明杨译本和霍译本均在音美上努力再现原文风格。在形美上,杨译本在诗行中的音节数方面较霍译本平整的诗句而言稍有欠缺。第二,在句法层面上,杨译本为与原文一致,更多地保留了诗词原作中相应的名词,而霍译本更倾向于运用动词来表现。此外,两个译本均采用了名词补充法。对于修辞风格的传译,杨译本更好地保留了以下修辞机制:明喻、暗喻和引喻;霍译本在通过加注来解决双关语翻译方面表现得更为出色。 通过SPSS系统辅助,定量分析在篇章层面表明:在所选取的六十篇《红楼梦》诗词中,杨译本和霍译本字数均超过了诗词原作,其中杨译本总字数最多。另外,杨译本共刻画了492个意象,与霍译本408个意象相比较,更接近原文风格。在音美方面,霍译本更注重押韵,押韵率达到96.7%,相对杨译本韵率为73.3%而言,更好地达到了诗词风格的传译。对于四行诗的翻译,在押韵形式上两个译本也存在不同:杨译本使用abab形式明显高于aabb式;而霍译本更倾向于运用aabb式,从音美上来看,霍译本更有优势。在形美上,杨译本在整齐度上略逊于霍译本,这与之前的定性分析相吻合。 为达到诗词翻译中的相对对等,首先应尽可能地保留原作中的意象来尽现原文风格,其中翻译的度需要格外注意,因为过多的归化翻译可能会造成原文传统文化的丧失。笔者更倾向于使用异化翻译策略,同时可以加注来使异域读者理解译文更加透彻。在音美的实现中,需要注意韵律和音节的使用。即:原文用韵,译文尽量用韵;诗行的音节数如能保持一致则效果更佳。在形美上,尽量保持原文外观,即:原文是古体诗,则译文也应看起来与古体诗样式相似。 由于时间和水平的限制,本研究仍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如:选取的60篇诗词未能完全覆盖《红楼梦》中所有诗词原作。本文主要从许渊冲“三美论”角度来对比分析两个译本的风格传译情况,笔者认为其他角度也可以尝试去探索。此外,本文的思路是从微观词汇、句法到宏观篇章来进行分析,而更深的层面如人类的思维模式等方面也可进行更加深远的研究。本文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恳请专家给予相应指导。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H315.9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芳芳;;诗歌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以《春夜即事》的两个英译本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2 李谧;许渊冲的诗译“三美”说[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张弄影;;诗歌翻译中的音、形、意三美的再现——李清照《声声慢》两英译本评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张军平;论风格传译的译前分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秦德君;论《红楼梦》诗词曲赋的艺术价值[J];东岳论丛;1995年01期
6 夏力力,古绪满;“达旨”与“移情”——《红楼梦》怀古诗两种译文比较[J];福建外语;1994年Z2期
7 姜志军;马广芹;;论《红楼梦》诗词的对称美[J];闽江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8 刘琳静;浅谈文学翻译中的风格传译[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9 周雷;《红楼梦诗词解析》序[J];红楼梦学刊;1986年04期
10 吴新雷;;论《红楼梦》中的骈体文[J];红楼梦学刊;1990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孙文侠;《红楼梦》诗词翻译中的风格传递[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2 刘玉梅;杨宪益夫妇英译《红楼梦》诗词曲赋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曲莉莉;英汉诗歌互译中实现相对对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王璇;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角度评析《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诗词翻译[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5 马英;《红楼梦》诗歌隐喻迁移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锐泉;;心如止水,贵者自贵——小议聊斋先生笔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2 孙绪武;;《醒世姻缘传》词语拾遗[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3 杨红;;浅论《红楼梦》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4 张红艳;试评《红楼梦》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5 俞莲年;语言的特殊性与口译[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6 杨玲,柯扬茜;个人习语与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7 杨京宁,王琪;汉语新词新语词源探析及英译[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8 袁文彬;翻译研究的语篇分析模式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9 林玉鹏;;移植诗种——论意象是诗歌翻译的灵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李可胜;语义—功能的翻译教学观[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劲松;;晴雯双重人格探微——亦主亦奴的文化悲剧[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帅;;比较孔子的“忧”与海德格尔的“忧”及在教育上的现实意义[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张晓光;;基于功能理论下的英译汉中的情态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4 洪港;;从《红楼梦》管窥清初义学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杨鹏;;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翻译过程[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灵;;目的性原则与广告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Unicorn and Dragon-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Animal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郑惠瑛;;曲径通“幽”——幽默翻译的障碍及策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9 于兰;;中西文化浸润下的英译本《围城》——从小说的特点及文化内涵分析英译本[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王萍;;毛泽东诗词与语义模糊数字的翻译[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磊;翻译的修辞符号视角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齐伟钧;终身教育框架下成人外语教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袁梅;中国古代神话中智慧导师阿尼玛原型及其承传移位[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5 姚雯;哮病的古代内科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何悦玲;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史传”传统及其历史变迁[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周小玲;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熊德米;基于语言对比的英汉现行法律语言互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姜兴鲁;竺法护译经感觉动词语义场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步连增;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量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红莉;从文化角度谈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D];河北大学;2009年
2 袁世超;当今翻译教学状况与优化策略[D];河北大学;2009年
3 杨秋利;《醒世姻缘传》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振媛;从功能翻译理论看《围城》的幽默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钟锐;从语义学角度看《红楼梦》文化特征词语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张琳琳;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政治语篇中英翻译中的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杨巧蕊;唐诗英译翻译批评现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朱姗姗;形神兼备[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刘菲菲;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昀;《红楼梦》正册判词英译本对比赏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2 傅雷;;论翻译书[J];读书;1979年03期
3 夏力力,古绪满;“达旨”与“移情”——《红楼梦》怀古诗两种译文比较[J];福建外语;1994年Z2期
4 李雪红;《红楼梦》判词中的修辞格及其英译[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5 何善秀;;许渊冲教授诗歌翻译中的美学追求——孟浩然的两首英译诗赏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6 易立新;以诗译诗 诗人译诗——王佐良诗歌翻译述评[J];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7 周中明;试论《红楼梦》中的象征手法[J];红楼梦学刊;1983年02期
8 高国藩;;《红楼梦》中的谜语[J];红楼梦学刊;1984年01期
9 孟昭连;《红楼梦》的人物叙事观点[J];红楼梦学刊;1988年01期
10 吴新雷;;论《红楼梦》中的骈体文[J];红楼梦学刊;1990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陆全;论隐喻的本质与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吴英俊;《红楼梦》文化内容翻译的功能主义分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3 杨丽;《红楼梦》两英译本诗词曲赋典故的跨文化翻译比较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4 刘玉梅;杨宪益夫妇英译《红楼梦》诗词曲赋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婳;;杨宪益与霍克斯《红楼梦》译本比较[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7期
2 张嘉瑶;;霍克斯《红楼梦》第二十八回翻译辨析[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3 武卓妮;;杨译情系文化 霍译面向读者——《红楼梦》第三回两个译本比较[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11期
4 苏瑞芳;;从“雨”中看霍克斯英译《红楼梦》[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王万庄;曹雪芹情、淫说管窥——读《红楼梦》第五回[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4年04期
6 李庆之;由《红楼梦》复佚引起的反思[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04期
7 马谦卿;独树一帜的红学观──评《红楼寻真录》[J];甘肃社会科学;1994年05期
8 姚雪垠;要从小说美学上探讨《红楼梦》的成败得失[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6期
9 弗朗茨·库恩,李士勋;《红楼梦》译后记[J];红楼梦学刊;1994年02期
10 冯黎明;古典人生哲学的解体──论《红楼梦》的时间意识[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振江;;西文版《红楼梦》:一个促进文化交流的成功的经验[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薛琛瑶;;巨资未必成巨作 翻拍未必能翻新——评新版《红楼梦》[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一辑)[C];2011年
3 顾鸣塘;;论《红楼梦》中人物与回目之关系[A];红楼梦人物论——一九八五年全国红学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5年
4 汪道伦;;《红楼梦》中的枢纽性人物——贾母[A];红楼梦人物论——一九八五年全国红学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5年
5 吴雪梅;;让《红楼梦》青春永驻[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傅安辉;;《红楼梦》的现实意义——谈巨著给当代人的警示[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张晓琦;;顺治与《红楼梦》关系简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8 关纪新;;一梦红楼何处醒——假如启动满学视角读《红楼梦》又将怎样[A];满学论丛(第一辑)[C];2011年
9 何大堪;;论《红楼梦》的人物系统[A];红楼梦人物论——一九八五年全国红学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5年
10 龚景春;;瞿秋白与《红楼梦》[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5辑)[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青;[N];深圳商报;2010年
2 著名品牌战略专家 李光斗;[N];中国服饰报;2010年
3 商报记者 李雪 刘妮丽;[N];北京商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王佳;[N];中国经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侯丽;[N];中国文化报;2010年
6 聂伟;[N];中国文化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李蕾;[N];光明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胡兆燕;[N];中国财经报;2010年
9 记者 陈汉辞;[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10 伍荷;[N];人民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车瑞;20世纪《红楼梦》文学批评史论[D];山东大学;2010年
2 陶小红;张爱玲小说与《红楼梦》[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3 陈骁;清代《红楼梦》的图像世界[D];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4 计文君;《红楼梦》小说艺术现当代继承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5 吴松林;《红楼梦》的满族习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李丽霞;《红楼梦》岁时节令文学功能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7 黄生太;《红楼梦》拟声词及其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张晓磊;鲁迅与《红楼梦》[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9 刘继保;《红楼梦》评点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10 龚芬;论戏剧语言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博;《红楼梦》诗词风格翻译的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刘佳;《红楼梦》中“愚”的美学意蕴探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任伟;《红楼梦》中请求言语行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禹雅慧;试析《红楼梦》的影视戏剧改编得失[D];山西大学;2010年
5 龚琼;清代《红楼梦》戏曲的艺术创造[D];集美大学;2010年
6 樊恬静;《红楼梦》意象叙事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麦宇红;《红楼梦》“V+的+N”结构探讨[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陈欢;乾隆嘉庆之际题红诗研究[D];集美大学;2010年
9 郑元会;《红楼梦》中隐喻翻译的必要条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张俊锋;《红楼梦》中的文化意象翻译策略初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红楼梦》诗词翻译中的风格传递,,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21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42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