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雅明:“讽喻是现代人的盔甲”
[Abstract]:Benjamin criticized the "symbol" advocated by Romantic poetics because it ignored the phenomenon and essence, and the "ontological gap" between part and whole was not dialectical enough. Different from "Romantic symbol", Baroque satire in German tragic drama is "dialectical satire", which shows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ideas, the instant and continuation of time, the decline and rebirth of nature and history. As a modern edition of Dialectical satire, Baudelaire's poetry is based on shocking experience and explores the psychological resistance of people to modern life. " Dialectical satire "while negating the secular life, while bearing in mind the lost integrity, makes the secular life meaningful;" It contains a historical retrospect of the past "classless society" and a utopian vision for the future. It transforms the "present" into a "present" full of Messiah redemption and realistic emancipation, and has the revolutionary potential to transform the social status quo. It is a powerful weapon for modern people to resist the lack of experience and create a new world.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分类号】:I516.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倩;;文本·现象·文化——媒介批评视野中的博客写作[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陈文忠;20年文学接受史研究回顾与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陈文忠;;文学史体系的三元结构与多维形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闻娱;;论作为整体的现代媒介艺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黄世权;;泛美学时代的美学教学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6 罗宁;;中国当代行为艺术的美学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7 彭海军;话剧《雷雨》的电影、电视改编分析[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8 周小仪;从形式回到历史——关于文学研究方法论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9 马友平;互动·生成·批评——本雅明艺术思想中的接受理论研究[J];北方论丛;2005年04期
10 滕翠钦;;尴尬的叛逆——西方“批判”理论的内部分裂[J];北方论丛;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欧震;;读者之死[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周计武;;现代主义的焦虑[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汪行福;;进步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与超越[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张才刚;数字化生存与文学语言的流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许淑芳;肉身与符号[D];浙江大学;2011年
4 林印吉;睡莲中的灵晕[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5 张焱;历史的痕迹[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高方;《左传》文学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伟;罗蒂与关系主义文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姜海波;青年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D];黑龙江大学;2011年
9 纪逗;论本雅明的历史和时间意识[D];黑龙江大学;2011年
10 施锐;德意志“希腊想象”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春平;惩罚与拯救[D];南昌大学;2010年
2 赵长亮;从传记经验看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张萌;清末民初小说理论审美价值范式分途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莫璇;境外科教节目的审美分析[D];暨南大学;2011年
5 张华中;科幻小说时间、空间形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磊;艺术神话的消逝[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春兰;本雅明的寓言式批评理论述评[D];浙江大学;2011年
8 李凰;信仰作为存在的根据与表达[D];中南大学;2011年
9 吴英文;微博客创作的审美解读[D];中南大学;2011年
10 荆悦;“从梦中唤醒世界”[D];复旦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国华;;别一种理论旅行的故事——本雅明机械复制艺术理论的中国再生产[J];文艺研究;2010年11期
2 马国明;;本雅明的《商场研究计划》[J];书城;2000年09期
3 刘泽江;从“寓言”观看本雅明的“救赎”意识[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4 刘志;死海里的生命旋涡——论本雅明思想的精神意蕴[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上官燕;;本雅明:格格不入的灵魂漫游者[J];世界文化;2007年05期
6 ;书与人[J];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02期
7 蔡熙;;城市与光韵:本雅明的审美之维[J];理论与创作;2011年02期
8 亚历山大·格雷;李晓;;滑动的商品:商品拜物教与瓦尔特·本雅明的物质文化异化[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1年00期
9 邢崇;;艺术神话的破灭——本雅明艺术技术革命论的建构[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8年04期
10 邢崇;;一场寻求精神救赎的文化之旅——评瓦尔特·本雅明的《莫斯科日记》[J];西伯利亚研究;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凤祝;;救世理念与历史唯物主义[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2 尹树广;;本雅明的历史政治哲学(草稿)[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吴慧坚;;文学翻译的价值:以“诗意”开启原作的新旅程——从本雅明的翻译观看莎士比亚作品汉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吴慧坚;;翻译的价值:原作生命旅程的新开展——从本雅明的翻译观看莎士比亚作品汉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蒋继华;;审美经验的重构如何可能——论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及其当下影响[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吴加才;;本雅明理论的怀旧主题及其当下意义[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汪行福;;社会批判与审美理论——从本雅明的救赎批判到哈贝马斯的新启蒙美学[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8 汪行福;;进步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与超越[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9 村山吉广;江口尚纯;顾晓雪;李杨;杨帆;;《诗经》研究文献目录(日文篇)——明治元年~平成二年(1868~1990)[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C];2008年
10 杨四平;;梁小斌:诗意的思考——解读《独自成俑》和《地主研究》[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无痕;多面的本雅明[N];北京日报;2001年
2 刘建茂;无奈中的智慧与创造[N];河南日报;2004年
3 杨照;重拾对于故事的好奇心[N];文学报;2009年
4 河西;梦幻童年:本雅明的思想札记[N];文汇报;2003年
5 吴拓邦;与巴特、桑塔格、本雅明聊摄影[N];经济观察报;2005年
6 魏家川 博士;这一切来得太快[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7 马夫;与大师为邻[N];中国摄影报;2005年
8 张亮(南京大学哲学系);命运的关联[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9 赵武平;“波西米亚人”本雅明的幻灭[N];中华读书报;2001年
10 陈永国;寓言:本雅明的废墟哲学和破坏美学[N];中华读书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教佳怡;本雅明政治哲学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2 纪逗;论本雅明的历史和时间意识[D];黑龙江大学;2011年
3 高乾;本雅明寓言式翻译思想[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志;思与诗的张力[D];浙江大学;2005年
5 孙善春;神学还是马克思主义?[D];浙江大学;2007年
6 张文杰;艺术“裂变”时代的美学[D];复旦大学;2009年
7 叶剑青;“气息”消失之后的艺术[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8 陈蓓洁;艺术·真理·现代性批判[D];复旦大学;2007年
9 赵千帆;从哲学到美学:阿多诺摹拟概念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朱湘军;从客体到主体[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奕;本雅明“拱廊街计划”批评方法论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2 杨贤政;本雅明“灵韵”思想及现代意义[D];黑龙江大学;2013年
3 方尚芩;经验的密度[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4 赵长亮;从传记经验看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王树娟;本雅明大众文化理论探析[D];兰州大学;2012年
6 庄伟伟;论本雅明的文学实践观[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2年
7 徐祥境;本雅明“技术复制论”中的矛盾心态研究[D];吉首大学;2012年
8 张宁;预言或者寓言[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邓露;本雅明救赎观解析[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
10 孔新凤;回归式拯救—本雅明艺术救赎论[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4350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435024.html